光電學院王涌天教授團隊在全息技術領域取得新進展
發布日期:2015-09-29 供稿:光電學院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我校光電學院王涌天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合作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下,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全息技術領域獲得了系列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有高水平論文面世。
今年年初,項目組劉娟教授等人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Min Gu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亞波長像素尺寸的可擦寫全息顯示器件,可用于大視場角彩色全息三維顯示。通過超小聚焦的飛秒激光光束將氧化石墨烯還原,改變其折射率,再現的全息三維圖像的視場角比以往技術增大一個數量級,并提出了動態彩色全息三維顯示的可行性方案。該項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發表于Nature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6, 6984, 2015)。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422/ncomms7984/full/ncomms7984.html?WT.ec_id=NCOMMS-20150429。
今年6月,項目組黃玲玲副教授等人與德國帕德伯恩大學Thomas Zentgraf教授研究組以及清華大學白本鋒教授合作,開發出一種利用多種全息混合復用方式提高超穎表面全息圖信息容量的方法。利用超穎表面獨特的手性選擇性,結合合成譜全息算法,將光場分布的相位信息編碼到超穎表面,分別實現了同軸全息圓偏振雙通道復用,同軸全息偏振-位置復用,以及離軸全息偏振-位置-角度混合復用。更進一步,采用金屬-介質-金屬結構,實現了反射式離軸全息復用,極大地提高了衍射效率,裸眼可觀測到清晰圖像,并且全息再現像放大率達到540倍。該項研究成果已于9月23日由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15)在線發表。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502541/abstract
今年年初,項目組劉娟教授等人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的Min Gu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實現了亞波長像素尺寸的可擦寫全息顯示器件,可用于大視場角彩色全息三維顯示。通過超小聚焦的飛秒激光光束將氧化石墨烯還原,改變其折射率,再現的全息三維圖像的視場角比以往技術增大一個數量級,并提出了動態彩色全息三維顯示的可行性方案。該項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發表于Nature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6, 6984, 2015)。
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422/ncomms7984/full/ncomms7984.html?WT.ec_id=NCOMMS-20150429。

今年6月,項目組黃玲玲副教授等人與德國帕德伯恩大學Thomas Zentgraf教授研究組以及清華大學白本鋒教授合作,開發出一種利用多種全息混合復用方式提高超穎表面全息圖信息容量的方法。利用超穎表面獨特的手性選擇性,結合合成譜全息算法,將光場分布的相位信息編碼到超穎表面,分別實現了同軸全息圓偏振雙通道復用,同軸全息偏振-位置復用,以及離軸全息偏振-位置-角度混合復用。更進一步,采用金屬-介質-金屬結構,實現了反射式離軸全息復用,極大地提高了衍射效率,裸眼可觀測到清晰圖像,并且全息再現像放大率達到540倍。該項研究成果已于9月23日由國際著名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015)在線發表。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502541/abstrac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