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黨委書記張煒做客人民網: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建設一流理工大學
發布日期:2015-07-31 供稿:人民網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原標題: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建設一流理工大學
原文鏈接:http://edu.people.com.cn/GB/8216/52456/52457/397707/index.html
[主持人]: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那么,我們大學的管理者如何看待創新創業?他們如何做好創新創業工作?人民網特別策劃了“大學書記校長談創新創業”系列訪談。7月31日,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張煒先生作為系列訪談首位嘉賓做客人民網,以“推動創新創業發展 建設一流理工大學”為題進行交流,敬請關注!
[主持人]:北京理工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理工大學。在建設世界一流理工大學的過程中,您覺得創新創業處于什么地位?
[張煒]:人才培養,是大學教育的根本使命所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重要任務和標志之一,就是培養一流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活動,是一流人才在滿足素質、知識和能力綜合要求的有效教育過程和得力教育手段,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處于非常重要和非常關鍵的地位。另外,大學生是具有創新潛力、富有創業朝氣的群體,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面向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既是學校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學校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戰略舉措。
[主持人]:黨代會對創新創業有沒有相關的闡釋?如何看待創新與創業的關系?
[張煒]:我校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多次提到創新創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知能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方式;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建立鼓勵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體系;以專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提升為導向,探索科教結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形成與社會發展需求高度契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改善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條件,擴大與世界著名大學聯合培養、畢業設計、實踐創新等的國際教育合作。報告特別強調,要加強統籌集成,打造綜合性學生實踐創新創業平臺。創新實驗室管理模式和人員管理機制,建成若干規模性、現代化、開放共享式學生實踐創新創業平臺。
[張煒]:創新與創業,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創新是創業的本質和手段,創業又反過來深化創新。可以說,創新驅動創業,創業拉動創新。將技術創新與自主創業結合在一起,有助于以新的方法解決科學技術問題并使之迅速應用于實際,產生巨大的市場效益。但同時也要看到,創新又不等同于創業。對于北京理工大學來說,我校學生就業率一直很高,創業的學生大多都是基于創新的創業。因此,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就是要堅持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社會緊密結合,加快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
[張煒]:另外,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都離不開艱苦奮斗、拼搏奉獻精神。在我校軟件樓的西南側有一個鍋爐房,軟件學院曾在它的三層加蓋了一個臨時小機房,這就是軟件學院科技創新基地,這里涌現出了10名杰出的2010屆畢業生黨員。在大學期間,他們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全部保送了研究生,共獲得137項科技創新獎項,以及200多項榮譽和獎學金;他們志存高遠、科技報國,積極參加科技服務國慶六十周年閱兵、晚會等科研項目,并作出了貢獻;他們勇于創新、奮力拼搏,奪得了國際計算機博弈錦標賽金獎、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全國信息安全大賽一等獎、全國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全美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重量級獎項。
[張煒]:2008年暑假,為了備戰國際計算機博弈錦標賽,他們幾乎每天都是晚上12點一起離開鍋爐房,回到宿舍累得倒頭便睡。第二天凌晨3點,再一起起床去鍋爐房干活。為了能夠使運算速度提高幾秒鐘,他們不惜再增加幾千行的代碼。幾個月下來,系統的運算速度提高了100多倍。就這樣,連續奮戰了多天,終于按原定計劃完成了任務。
[張煒]:2009年,科技創新基地更換了新的實驗室,但“鍋爐房”的拼搏精神并沒有變。他們依舊在科技創新舞臺上拼搏馳騁!2009年暑期集訓的時候,一名學生的父親給學院輔導員、基地負責人陳杰浩老師打來電話說:“陳老師,我聽說了你們的鍋爐房精神,我支持學校的做法,小孩子不吃苦哪能取得好成績!”
[張煒]:北京理工大學是我黨在延安創建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學校,“鍋爐房精神”傳承了“延安精神”,又一代一代薪火相傳。在軟件學院,每一級學生都以自己能成為科技創新基地的一員而感到驕傲,耳濡目染學長們的吃苦耐勞、勇攀高峰,時刻牢記學長們的諄諄教導、無私奉獻。
[主持人]:除在高校任職外,您還曾先后擔任過教育廳副廳長、科技廳廳長等職,熟悉政策制定、政府決策過程。那么,從政府政策的制定角度來說,如何給高校創新創業提供支持?
[張煒]:建議加強統籌協調,通過有關政策的調整與制定,積極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平臺,推進高校創新創業工作。同時,應加強已有政策和平臺的有效集成。比如,進一步鼓勵社會各類資本投資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器,對孵化大學生創業人數多、創業項目科技含量高、孵化成功率高的,根據人數、面積、服務成本等加大補貼或獎勵力度。我校位于中關村的大學科技園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做過很多工作,在一些場合做過宣傳。7月26日上午,我帶隊考察了我校地處云南的“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和昆明高新五華科技園共同出資組建,是一個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完善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為使命,并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幫助與支持的公益服務性機構。通過整合北京、云南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資源,為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體系化的孵化服務平臺。公司成立以來,已經孵化出站企業200多個,目前在孵企業100多家,其中包括一批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典型。目前,該公司正在與云南省和昆明市相關部門協商,探討如何更好地充分利用這個平臺,服務于貢獻于大學生創新創業。
[張煒]:在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方面,政府可投入一定資金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小額貸款擔保公司,專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低費率擔保;設立大學生創業“種子資金”,支持在校和畢業五年以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鼓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項目投資機構,為大學生提供科技型、成長型項目;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資本投入和后補助。在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可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等各方面資源,開通大學生創新創業網站,集中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信息網絡平臺。
[主持人]:今年五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您覺得從高校內部來說,目前存在哪些制約創新創業的因素?需要如何改?
[張煒]:從我校來看,制約創新創業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對創新創業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部分師生對大學生創業還心存疑慮;二是學校內部機制體制尚需進一步理順,以有效統籌創業教育、創業指導、創業實踐和創業孵化等方面;三是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不夠緊密,與創業實踐有所脫節;四是對本科、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強制性和約束性還不夠強。
[主持人]:貴校在全校范圍內深入開展了“綜合改革 爭創一流”的大討論,影響很大,您覺得如何把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正在開展的高校綜合改革結合起來?
[張煒]: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人才培養部分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學校綜合改革的一部分。我校把解決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作為深化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在綜合改革方案中,把深化人才培養改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其中。
[張煒]:通過“綜合改革,爭創一流”的大討論,學校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了重新審慎的定位,明確提出:要提升學生自主創新和創業能力,提升學生國際交流與競爭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圍繞這一目標,學校要以構建多目標、多樣化成長路線為依托,課內課外融合、理論與實踐融合多種教學方式共用,通過過程考核、實踐實訓、試卷及大作業相結合的全方位考核培養效果的培養方案統領下的培養體系。
[主持人]:北理工目前學生創業的熱情怎么樣?有沒有休學創業的?如何做好創新創業的引導?
[張煒]:我們立足于引導學生在創新的基礎上創業,倡導高起點的創業,使學生明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業更具生命力和競爭力。學校加強了這方面的知識教育和文化熏陶。多年來,北理工學生在全國高校的多種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年會上屢獲佳績,表現出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張煒]:我們還充分利用大學科技園和校友資源,為同學們創業提供幫助。北理工學生創業的熱情總體上逐年增長,一組數據可以作為例證:2009年我校率先在全國成立校企合作的“北京理工大學——易才大學生創業中心”,學校創業氛圍逐漸濃厚。當年我校畢業生有2人選擇自主創業,2010年是4人,到2015年已經發展到61人。這其中,也有休學創業的。
[張煒]:下面,以2010級研究生陶文錦的休學創業案例做以介紹。陶文錦本科畢業于我校機械與車輛學院,又保送到本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2011年下半年,陶文錦開始關注3D打印機的技術發展和市場動向,并判斷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該技術會有很大的提升和全面的普及,是一個較好的創業方向。于是,他找到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研究3D打印機。剛開始的時候,借用學校工程訓練中心一小塊地方做技術開發,不僅影響進度,也不利于3D打印機的銷售。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陶文錦抱著自己的打印機,找到了學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李和章。李書記認真聽取了他的介紹,當場打電話指示校團委支持這個創新創業作品。終于他們有了自己的辦公場所和注冊地點,并在2012年12月成立公司,對桌面3D打印機開發銷售與應用服務進行商業化的經營。
[張煒]:但當時陶文錦正處于碩士研究生第三年,正是研究生學業的沖刺階段,面臨時間上難以協調的問題,他主動和導師溝通,表達了自己既不想在碩士學位攻讀之路上草草收尾,也不想錯過盡快在3D打印領域開始創業的機會,鄭重提出了休學申請,以全身心踐行創業計劃。申請得到了導師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學院和研究生院的肯定和鼓勵。
[張煒]:在創業過程中,他們最初的定位是3D打印機技術開發,為了追趕國外的先進技術,團隊全部人員投入到技術研發當中。但技術開發是一件非常耗錢的事情,很快大家湊的錢用完了,而3D打印機還沒開發出來。為此,他們與國外的3D打印機代理商合作,一邊銷售3D打印機,一邊繼續從事技術研發,并通過期權加工資的方式招攬優秀人才。
[主持人]:如何把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與創新創業結合起來?
[張煒]:應整合校內資源,開設大學生創業教育必修課程,把創新創業教育有效納入專業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教學計劃和學分體系,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突出專業特色,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設置應與專業課程體系有機融合,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應與專業實踐教學有效銜接,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創業、了解創業,塑造創業的拼搏精神,掌握創業的基本技能。
[張煒]:結合各高校辦學定位、服務面向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制訂專業教育質量標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以便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探索需求導向的學科專業結構和創業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促進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創業就業需求緊密對接。深入實施“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探索校校、校地、校企、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主持人]:有人說,大學生創業知識儲備、社會資源、人生閱歷都還不夠,不適合創業,您如何看待這個觀點?
[張煒]:創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創業,是指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里的人們為開創新的事業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突出強調的是主體在能動性的社會實踐中所體現的一種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為方式。狹義的創業,是指主體通過組建一定的企業組織形式,為社會提供產品、服務的經濟活動。大家習慣上談的創業主要指大學生創辦企業,局限于狹義的創業觀,引發了一些模糊認識。
[張煒]:廣義的創業觀告訴我們,社會資源、人生閱歷等條件不一定要在大學生畢業后才開始積累,在校期間的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包括創業挫折),也能成為促進他們將來創業成功的寶貴財富。我們希望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夠接受創業教育、接觸創業實踐,使他們在心中埋下創業的“種子”,當條件成熟的時候便會破土而出、結出碩果。
[張煒]:另外,我們學校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并非簡單地幫助學生開辦企業解決就業問題。作為一所國防特色學校,我們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創業者,培養既有夢想又肯實干的創業者,將來他們走出學校,可以創辦企業,也可能是創辦社會公益事業,還可能成為行業的領軍人才,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
[張煒]:在這方面,校友田剛印便是很好的典型。田剛印2001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學習,航模協會是他大學四年花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地方。由于做直升機模型需要較高的資金、設備和場地,他就開始琢磨飛行控制器(簡稱飛控),這為他今后的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和同是北理工校友的滿意共同創辦北京中航智科技公司,研發出了世界上首架電控共軸無人直升機。創業初期資金緊張,田剛印就從父母準備給自己結婚用的聘禮中偷偷截留了4萬,滿意也從家里買房的錢中拿出了4萬元做創業基金。資金緊張迫使他們把可能遇見的問題都要考慮清楚,一遍一遍去預測,先買便宜的儀器去嘗試,嘗試成功后,才能真正實施。他們把每個細節在理論層面都做了很全面的挖掘和梳理。這種反復論證、容忍錯誤又盡量避免錯誤的工作作風奠定了公司的特有風格和文化。田剛印非常感謝四年的大學生活為他構建了完整的知識框架和自學能力,使得他坦然從各門學科中尋找答案,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一步一步進入創業的新境界。
[主持人]:由于時間關系,今天訪談到此結束,謝謝張煒書記。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