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神舟巡天攬月 看我高校當先
發布日期:2005-10-13 閱讀次數:
從工程總設計師到車間技術骨干,從航天員教練到后勤保障人員,
高校培養的人才,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
《中國教育報》2005年10月13日第2版
http://www.jyb.com.cn/gb/2005/10/13/zy/jryw/3.htm
本報記者 楊晨光 通訊員 劉培香 黃敏
2005年10月12日9時,當神舟六號飛船帶著神州大地的問候,又一次開始壯麗的太空之旅的時候,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之夢,已經從敦煌石窟上斑駁的壁畫,演繹成一幅史詩般的壯闊畫卷。這一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與我國航天事業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高校校園里,已經是一片歡騰。人們不會忘記,正是這些一代代高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中國人的“飛天夢”才得以成真。
從總設計師到技術骨干,北航人無處不在
這是一串輝煌的名字: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張慶偉,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沈力平,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王德臣,運載火箭系統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袁家軍,飛船系統總指揮;趙軍,飛船著陸場系統首任總設計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北航人。據不完全統計,有17位北航校友擔任了載人航天7大系統副總以上職務,有數十位校友是分系統負責人。
從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到飛船零件生產車間的技術骨干;從將軍司令,到酒泉基地的普通一兵;從航天員的教練到參與后勤保障的工作者,北航人的身影已成為載人航天工程一道天然的人文景觀,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載人航天中的北航人日日夜夜廢寢忘食地工作著,他們大膽的設想和創新鑄成了堅實的發射架,發射架下層疊的腳印正是開拓與攀登的見證,它們混合著艱辛的汗水夯實著中國航天的廣袤土壤。
神六飛天圖像清晰,北理工功不可沒
與神五發射不同,神舟六號發射增加了兩項新技術,即火箭遙測視頻系統和逃逸塔火路保險系統。要想基于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已有遙測系統的小部分容量實現視頻遙測,最大的難題就是解決視頻圖像的壓縮處理問題。
2004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航天測試測控實驗室獲準承擔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箭上圖像壓縮處理器”的研制工作。神舟六號發射中看到的主火箭與助推火箭分離、火箭一二級分離、船箭分離的圖像是經過“箭上圖像壓縮處理器”大幅度有效壓縮后的圖像。
航天測試測控實驗室接受研制任務后,首先針對火箭飛行狀態視頻監視系統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技術方案,在經過專家兩次研制階段評審后轉入飛行試驗產品研制。該項目負責人諶德榮副教授帶領的實驗室全體成員,憑借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經驗,于今年2月完成了用于神六發射的箭上產品和靶場地面產品的研制,并一次通過驗收,保證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遙測視頻監視系統的順利研制。
故障診斷系統,哈工大為神舟配的“醫生”
“故障診斷”系統是保證飛船在運行過程中及時檢測并排除故障、保證航天員安全不可缺少的系統。以黃文虎院士為首的哈工大動力學與控制研究所,提出了采用“天地一體化”設計思想的飛船“故障診斷”系統的可行性論證方案,包括故障檢測、診斷、隔離和恢復4個過程。飛船上天以后,地面有一個與在軌飛船同步運行的模擬“飛船”系統。當軌道上的飛船發回的信號出現不正常時,地面指揮部通過“故障診斷”系統進行診斷,找出故障源,并在地面同步運行的“飛船”上進行驗證,確認在此故障源下復現所檢測的不正常現象,此時才能向軌道上的飛船發送指令,按指定的措施啟動飛船上的裝置自動排除故障。整個過程不需要航天員的參與,完全自動化。課題組用了近3年的時間,完成了“飛船船載故障診斷技術研究”和“飛船地面故障診斷技術研究”。
哈工大多年來立足航天、服務航天,攻破了神舟號系列飛船研制的多項技術難題:KM6工程、返回艙焊接的變形矯形、故障診斷系統等等。同時,宇航服智能測試系統、飛船交會對接技術等與載人航天相關的課題也由哈工大參與研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