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園地】如何激勵“教學型”教師
發布日期:2014-12-30 供稿:文匯報 樊麗萍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編者按】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戰略部署,指明了我國高等教育未來改革與發展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黨委宣傳部特在【學習園地】中開設“他山之石”欄目,搜集兄弟高校深化改革中探索、做法與經驗,以供我校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中思考和借鑒。此次推薦刊載于《文匯報》的《如何激勵“教學型”教師 》一文。
——黨委宣傳部
教師發“自白書”抨擊“重科研輕教學”,川大推出“卓越教學獎”—— 如何激勵“教學型”教師
日前,四川大學官方網站新掛出一條消息瞬間引發熱議:該校將啟動“卓越教學獎”評選表彰,特等獎獲得者有望拿到100萬元獎金。
此前,川大一位教師的“自白書”在網上熱轉。這位叫周鼎的教師在“自白書”里稱,“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導向,周鼎猛烈抨擊,“從前,科研是副業;現在,教學是副業。”
從教師網上“吐槽”大學不重視教學,到高校火速推出100萬元重獎教學——這一周,“自白書”事件的跌宕劇情,引發了眾多學界人士和網友的熱議。
講臺上的好老師,終究走不了學校的“綠色通道”
12月23日凌晨,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周鼎把一封“自白書”傳上網。自白書開頭即寫下“酒壯慫人膽,姑且胡言亂語”,隨后,他洋洋灑灑寫下29條,痛陳高??蒲畜w制的弊端,以及對學生教學工作的輕慢。“一門課的工作量如何計算?教務處說,我們按照課時來計算。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部復讀機。”“所有高校領導都在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學。他們一邊說著,一邊看著論文發表的數量。”“最牛逼的教師是擁有最多科研經費的人,而不是擁有最多學生聽眾的人。也許最新一版《漢語大詞典》應該修改教師的定義了。”……
在如今的高校里,周鼎這類教師屬“教學型教師”。在科研考核上,他們“業績”往往不怎么“光彩”,甚至達不到學校最低的考核量,但在講臺上,這類教師又人氣極高——周鼎曾斬獲川大首屆“我最喜愛的十大老師”等多個校內教學大獎。據學生們說,他的課總是人很多,“旁聽者居多,能選上他的課靠運氣。”
針對周鼎的“自白書”,12月24日晚間,川大通過微博發表聲明稱,該校高度重視教學工作,制定有一系列鼓勵教師潛心教學的政策,專門開設了為一線優秀教師晉升教學型職稱的綠色通道,“據了解,周鼎老師今年申報了教學型副教授,但未達到申報條件。”
和科研考評關系不大,和教學型教師評議有關
“最近幾年,為糾偏高校重科研的不良導向,很多大學都通過包括教師分類管理人事改革在內的舉措,強化對本科生教學的重視。”滬上一所高校人事處負責人認為,周鼎的境遇彰顯了目前大學在考核“教學型教師”上遇到的困難。
無論是目前處于輿論風口上的四川大學還是清華大學等,國內很多名校目前都在推進人事分類管理制度。以四川大學為例,去年10月,川大人事處就下發《四川大學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學校教師崗位按工作側重點分為學科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教學型(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和研究型(主要從事研究工作)三類。而類似的崗位分類辦法也已經被清華大學寫入了大學章程。
“對教學型教師的考核,是不是只要聽課學生點贊就可以?還是要附加其他一些更加科學的指標加以衡量。”這位負責人坦言,不少高校對于教學型教師考評,除了納入規定的課時量、師生評教等,往往對于一些教學崗位教師的晉升附有出版教材、組織教學團隊、發表論文數等要求。但在操作過程中,對不少教學型教師而言,后面幾項要求成了門檻。但他同時指出,周鼎此次似乎不是因科研不達標無法晉升職稱,而是用現行的一些對教學型教師的要求來考核,他可能仍然有不足,“很多人都在就此事抨擊大學太過重科研評價,這種論調套在周鼎身上,似乎不太有道理。”
周鼎后來也表示,今年,其所在學院強烈推薦其為副教授,走學校專門為公共課教師特意開辟的綠色通道,但因工作年限和工作量等硬指標,還是沒能過關。在他看來,設立綠色通道的初衷是好的,但理念沒有變,在操作方式、流程等方面還是“換湯不換藥”。
“大學和高中不一樣,無故排斥科研而只傾心教書的應去高中更合適。”在微博上,有網友如此評論。但也有很多人為周鼎鼓勁,“金獎銀獎不如學生的夸獎。”
“大團圓”收場,別忘繼續做好教學這份良心活
隨著輿情走熱,前天,川大宣布設立“卓越教學獎”,擔任本科教學的一線教師均可加入評選。據悉,“卓越教學獎”設特等獎1名,獎金100萬元;一等獎1名,獎金50萬元;二等獎2名,獎金30萬元;三等獎7名,獎金10萬元。不得不說,川大如此重金獎一線教學,在國內高校中也屬鳳毛麟角。此前,備受關注的浙江大學“心平獎教金”,從2012年開始累計為4名教師頒出百萬元大獎。
周鼎也表示,本來想退出公共課教學,但被學生熱情感動,所以會繼續開,而且希望講得更好。
“教學是個良心活,靠金錢就能刺激?!”針對川大開出的高額獎金,也有學界人士發表評論善意提醒。一種聲音認為,這一“大團圓結局”的出現,不排除是因為當事雙方迫于輿論壓力,無論是高校還是教師,都不應忘記,育人才是大學的根本要務。
?。ㄙY料來源:《文匯報》2014年12月28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