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鄧玉林教授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發布日期:2013-09-28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生命學院 閱讀次數:
供稿、攝影:生命學院 編輯:新聞中心 段煉
2013年9月22日晚,國際宇航科學院2013年新當選院士的授牌儀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院長、中國電子學會生命電子學分會秘書長鄧玉林教授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生命科學部通訊院士。國際宇航聯主席樋口清司為新增院士頒發了院士證書。
國際宇航科學院(IAA,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于1960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第11屆國際宇航大會(IAC,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al Congress)召開期間成立,由著名科學家西多爾•馮•卡門(Theodore Von Karman)博士任第一任主席。1996年經聯合國認可為獨立的非政府組織。
IAA的組織結構包括IAA理事會與秘書處和四個學部,分別是基礎科學學部、工程科學學部、生命科學學部和社會科學學部,并下設空間物理學、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技術和系統開發、空間系統運行和利用、空間政策法律和經濟和空間社會文化和教育六個專門委員會。IAA的宗旨是鼓勵以和平為目的的宇航開發,表彰在相關科技領域內有突出貢獻的個人,促進宇航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的開展。目前,IAA已經與多個國家的國家科學院建立合作關系,1996年與中國科學院建立了合作關系。
國際宇航科學院實行院士制,院士由在航天學的某個領域或對空間探索至關重要的某個科學分支中作出卓著貢獻的個人組成,是各國空間和航天活動的先導,只有在國際或各國宇航領域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專家才有資格入選院士。院士分為榮譽院士、院士和通訊院士三種。當選IAA需經過院士提名、同行評議、“IAA獎勵和院士委員會”評議、理事會表決、全體院士投票等環節,入選宇航科學院院士是對學者在該領域服務和成績的承認。在2013年IAA院士選舉中,在全球增選了62名院士和39名通訊院士,其中中國有3人當選院士,9人當選通訊院士。此次增選后IAA院士和通訊院士中共有94人為中國學者。
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院長鄧玉林教授作為中國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資深專家,牽頭國內多項空間生命科學研究。2011年,鄧玉林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所研制的“微流控芯片基因擴增裝置”由神舟八號飛船成功搭載,遨游太空,這不僅是北理工實驗裝置首次作為載荷伴隨飛船遨游太空,同時也實現了中國微流控芯片太空應用技術領域“零”的突破,是中國首次在空間環境下開展基因實驗,并實現在軌檢測。目前,鄧玉林教授團隊所承擔的國家重大專項,將直接為“天宮二號”及中國首個太空站的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提供核心支持,也為北京理工大學在航空航天及深空探測領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新的增長點,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審核:周連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