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牽頭“耐鹽防病促生菌劑的研制及產業化”項目鑒定會順利舉行
發布日期:2013-07-31 閱讀次數:
攝影、撰稿:生命學院 許可 編輯:王一飛
2013年7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由北京理工大學生命學院李春教授牽頭主持完成的項目“耐鹽防病促生菌劑的研制及產業化”的成果鑒定會。會議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楊健安處長主持下拉開帷幕,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代表項目完成單位致歡迎詞,隨后楊健安處長宣讀鑒定委員會專家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教授擔任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的梁永超研究員擔任副主任委員,鑒定委員還有天津大學副校長元英進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孫宏偉研究員、清華大學曹竹安教授、浙江大學謝關林教授、中科院遺傳所馬潤林研究員、中科院微生物所李寅研究員和中國農業大學王琦教授。
楊健安處長主持、郭大成書記致歡迎詞
會議第二項議程,由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譚天偉院士主持。首先由項目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李春教授匯報項目成果。項目針對我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因長期滴灌栽培引起的土壤次生鹽漬化、化肥使用超量低效及土傳病害嚴重等作物苗期生產中的突出問題,以及農用微生物菌劑在生產及應用中存在活菌數低、功能單一、持效性與穩定性差等問題,項目組以特殊環境中的微生物與植物互作為植物耐鹽、防病和促生途徑,在對新疆不同生境中耐鹽促生菌與防病促生菌的資源挖掘與整理、生物學特性與作用機制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混菌代謝與植物細胞互作模式下的協同增效菌群的理性配伍原理,發明了混菌高密度發酵控制技術和耐鹽防病促生菌劑系列產品的創制技術,完成了系列產品的中試和產業化應用,實現新疆主要作物棉花和加工番茄種植應用的產業化示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李春教授在匯報項目成果
鑒定委員會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審查了相關鑒定材料,經質詢討論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成果具較強創新性和先進性,成果總體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混菌高密度發酵控制技術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果鑒定過程中,完成單位石河子大學、新疆農業科學院的項目負責人和領導,北京理工大學科研院高新技術部胡俊副部長和生命學院鄧玉林院長也全程參加。
鑒定專家與項目主要完成人合影
附件:項目成果簡介
“耐鹽防病促生菌劑的研制及產業化”項目是由北京理工大學李春教授主持,石河子大學、新疆農業科學院和新疆石大偉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該項目在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新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和2項新疆特殊環境微生物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的支持下完成的,研究時間2004年3月——2013年6月。內容是圍繞我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因長期滴灌栽培導致的土壤鹽漬化和苗期病害加重,作物抗逆和生產轉化能力下降等問題,基于特殊環境下微生物與植物互作原理、系統開展了相關微生物資源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創建了混菌代謝與植物細胞的通訊模型和協同增效菌群的理性配伍原理,發明了混菌高密度發酵技術,研制了具有解鹽防病促生功能的生物種衣劑、滴灌肥料和微膠囊劑,并完成了在棉花和加工番茄上萬畝的示范推廣和產業化應用,應用效果表明,出苗率平均增加15%以上,保苗率20%以上,苗期病害綜合防效達5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較其它方法減少了40%,棉花和番茄產量穩定提高了10%以上,品質優良率提高了2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項目完成過程中,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項(授權5項);獲得國家微生物肥料產品登記1個;出版專著2部(其中包括英文著作一章);發表學術論文64篇,其中SCI收錄19篇,EI收錄5篇,國內一級學報19篇;培養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16名,其中2名博士生獲得省部級優秀博士論文,3名碩士生獲得省部級優秀碩士論文。
(審核:周連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