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網絡心理咨詢學術大會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行
發布日期:2013-07-05 閱讀次數:
供稿、攝影: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王祥、李羽軒 編輯:新聞中心 郭強
2013年6月30日,首屆中國網絡心理咨詢學術大會在北京理工大學隆重開幕。大會以“機遇與挑戰----網絡時代的網絡心理服務”為主題,10多名來自海內外從事網絡心理咨詢服務與研究的知名專家和100多名來自高校、社會進行心理咨詢服務的相關人士參加了本次大會。此次大會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
開幕式上,北京理工大學楊賓副校長致辭。他代表學校對本次大會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指出,世界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網絡即給大眾帶來了諸多的生活空間,也同時引發了各種相關心理與社會問題。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以國家科技支撐課題“網路心理咨詢技術規范和示范研究”為契機,舉辦此次大會,會對網絡心理咨詢在我國多領域的應用產生重大影響和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大會采用了大會專家報告,論壇對話、工作坊等多種方式進行。臺灣彰化師范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所長王智弘教授作了“機遇與挑戰----網絡時代的網絡心理服務”的主題報告。他的報告系統的介紹了目前全球開展網絡心理服務的現狀,并就其中將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別的論述。臺灣心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王浩威先生介紹了臺灣網絡心理咨詢的發展與現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家達教授進行了網絡做了網絡文字咨詢的敘事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雷靂教授做了“青少年‘網絡成癮’干預的實證基礎”的專題報告,國內著名資深心理治療師蘇曉波做了“亦真亦幻—網絡視頻咨詢與督導的經驗分享”的專題報告。此外南京曉莊學院陶勑恒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的張駿教授等就網絡咨詢的危機干預、精神分裂癥、抑郁癥治療等進行了深入的對話和探討。
此外,在大會期間,特別的設置了晚間論壇學術對話,多位心理學家一起就近幾年的網絡群體事件進行討論,網絡“移民”如何看網絡“土著”(特指從小就生活在網絡的孩子)、如何看待網絡成癮,是否是病理性還是一種社會價值判斷,網絡心理服務的匿名性問題等,從心理學給予解讀和探討,包括應對策略。
本次大會的執行主席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所長賈曉明教授表示,從2009年底開始她的項目團隊進行了大眾對網絡心理咨詢需求調研以及運用網絡平臺進行即時文字咨詢的連續3年的咨詢實踐研究。從研究結果看,已經有相當多大眾選擇網絡尋求心理服務,其中愿意選擇網絡心理服務人當中,有近70%多選擇使用即時文字(如QQ等)咨詢,第二位是郵件咨詢,視頻咨詢占第三位。這很符合網絡隱匿性的特點。而網絡心理咨詢實際對咨詢師的專業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專門的訓練以及倫理的要求。作為項目成果已經出版《網絡心理咨詢理論與實務》專著,為網絡心理服務提供專業性指導。
本次大會的協辦單位中國心理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會主任北京大學錢銘怡教授指出,研究網絡心理問題、運用網絡為大眾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已成為重要的課題,隨著網絡對大眾生活的極大介入,已經對大眾日常的生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網絡具有隱匿性和便捷性等特點,可以成為大眾尋求心理幫助的媒介。
本次網絡心理咨詢學術大會,在國內尚屬首次。此次大會應對網絡時代,對探討網絡對大眾心理健康的影響,如何運用網絡提供服務是極具前瞻性、探索性的工作,為推動網絡心理服務在中國的發展必將起到促進作用。
(審核:徐貴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