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中國教育需要“好聲音”
發布日期:2013-06-09 閱讀次數:
——對話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郭大成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解艷華 編輯:黨委宣傳部 趙琳

來源: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解艷華 編輯:黨委宣傳部 趙琳

長久以來,中國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為國人所詬病。郭大成認為,中國的高等教育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遭。正視當下中國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發展現狀,需要客觀的視角和對人才評價的多元標準。不管是培養高水平人才還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欲速則不達。
——編者
客觀認識和評價中國教育現狀的聲音太少
很多人經常拿中國教育和發達國家的教育比,得出的結論往往總是負面占多數,甚至容易妄自菲薄、信心不足。客觀地講,我們的教育,以高等教育為例,有很多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是得到國際同行認可的。實際上,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中國教育發展現狀的聲音卻比較少。
教育在線:當前,教育成為老百姓最為關注的民生問題之一,但人們對教育的意見和批評還很多,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郭大成:教育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人們給予關心、評價甚至言辭激烈地批評,我認為這是好事,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表示歡迎。特別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教育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人們對改善當前教育的現狀充滿期待。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很理解,也很支持。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對當前我國教育現狀有一個基本估計。我認為,盡管我國教育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總體來看,我國教育發展與本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基本相適應的,這是我的一個基本看法。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強大的人才資源做支撐,而教育則為人力資源的儲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然,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積極努力地去調整、去改革,努力辦成“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教育在線:從橫向來比,您認為應如何看待中國教育在世界教育領域的發展水平?
郭大成:很多人經常拿中國教育和發達國家的教育比,得出的結論往往總是負面占多數,甚至容易妄自菲薄、信心不足。實際上,我認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中國教育發展現狀的聲音還是比較少。客觀地講,我們的教育,以高等教育為例,有很多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是得到國際同行認可的。比如,近年來,美國的一些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認為中國的高等工程教育辦得還是比較成功的,我們培養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適應了當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需要,很多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扎根,并向全世界提供一流的產品,足以說明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為此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的高等技術人才。再比如,我們的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人才也起到了很多效果。我曾看過一本名為《印度理工學院的精英們》的書,這本書里面講到,印度精英大學的畢業生,一般都能進入華爾街、硅谷或者其他世界上有名的大公司,享受著豐厚的薪金,但是他們一旦出去,幾乎很少回國,即使有人回國也很少久留。究其原因,源于印度教育對于愛國教育內容的缺失。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學人才回流,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從基礎教育就開始重視對人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情懷教育產生效應的例證。另外,我們培養的學生的適應能力、實干精神和開拓精神也越來越被國內外同行認可。
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急不得
學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個環節。很多人成才除了通過學校教育之外,還要通過自己在實踐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如果全社會都能樹立這種觀念,就會給教育“松綁”,否則教育會不堪重負,受教育者也會承受很大壓力。
教育在線:社會各界包括家長對學校寄予很大希望,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學校、家庭都備受壓力,您認為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才觀?
郭大成:很多家長都望子成才、望子成龍,但什么是“才”?需要我們辯證地去分析。其實,家長“望子成龍”是好事不是壞事,我很理解。但“龍生九子,各有所長”,“龍”不應只是“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也可以是“匠”——高級技能人才也是人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果只按照一種“龍”的標準培養人才,教育會走向極端,經濟社會發展也會出問題。另外,我認為學校教育只是成才的一個環節,是打基礎的階段,不是成才的全部。很多人成才除了通過學校教育之外,還要通過自己在實踐中的努力,加上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最終成為某方面的人才。這可以稱之為“大人才觀”。如果全社會都能樹立這種觀念,就會給教育“松綁”,否則教育會不堪重負,受教育者也會承受很大壓力。因此,社會各界要轉變人才觀,給孩子和教育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并和學校一起努力培養孩子成人成才。
教育在線:錢學森之問曾掀起了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大討論,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郭大成:首先,我們要肯定,錢老提出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確實應當引起教育界人士警醒和深入思考。我認為,對這個問題也要實事求是地看,不能說我們沒有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但要正視,我們培養的高水平人才確實還比較少,這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中國改革開放才短短30多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發展才100年左右,發展教育不能太著急。把回答“錢學森之問”作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一個目標,我們才會有發展教育的動力。教育界人士既要只爭朝夕,又不能太急,否則不利于出好成果;外界也不要太急,否則教育界壓力太大,沒有發展空間,欲速則不達。
教育在線: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您認為當前應當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革?
郭大成:就高等教育來說,一方面,大學應該著眼于挖掘學生成才的潛質,最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內因”,想方設法讓學生學會自我學習、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這就需要大學從內部機制上進行改革,保證所有工作都要為人才培養服務,讓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因。另一方面,就像剛才提到的,人才是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的任務不可能完全由大學來完成,大學應該打開校門辦學,和家長、用人單位、科研機構各個方面建立聯系,和社會各方面聯合共同培養人才。在這方面,我們北京理工大學正在嘗試建立學校與社會各界合作培養孩子成才的渠道,從去年開始我們創建了學校與家長的網上交流平臺,叫“家校彩虹”——學校把孩子在校學習生活的信息通過平臺與家長共享,共同探討孩子培養問題。另外,我們還與100多個中學建立聯系,探討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問題。特別是我們與北京理工附中共同舉辦中學科技實驗班,我校的知名教授到中學去開科技講座課,使孩子們在中學階段就感受科技和學術的魅力,效果很好。
教育在線:近些年來,中國教育綜合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您認為如何才能真正取得改革成效?
郭大成:就像剛才所說,首先社會要樹立一種全新的育人觀、教育觀,然后是制度設計,最后是操作層面,教育和人才培養才能走向良性循環。當然,在改革過程中,要允許有條件的學校進行試點,也要允許一些學校根據實踐提出試點內容進行試點,然后逐步放開推行。教育改革要著眼于整個教育體系,不能就某一領域單兵突進,而且改革是一個漸進過程,要給其足夠時間,不能急躁。
相關鏈接:http://epaper.rmzxb.com.cn/2013/20130605/t20130605_500465.htm
(審核:張愛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