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胡海巖委員:創新型人才要在企業中培養
發布日期:2010-05-19 閱讀次數:
來源:《中國工業報》2010年3月16日A4版 摘編:黨委宣傳部 高國慶
原文鏈接:http://www.cinn.cn/xw/ztzl/2010lhtbbd/200073.shtml
“2009年,如果是看環比數據,我國經濟的增長曲線實際上是A字型,而不是同比數據的V字型。”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在委員駐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闡述了上述觀點。
他指出,“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是我國為應對危機實現保增長目標而作出的重要決策,投資計劃的實施,為迅速拉動市場需求,穩定各方信心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從當前的形勢來看,投資計劃僅能促進經濟一時的高速增長,并不能馬上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
胡海巖指出,當前我國的產業結構、科技水平、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并沒有隨著國家投資的增多而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任務仍十分艱巨。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是擺在經濟發展面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一直走的是粗放型發展模式。經濟的高增長往往容易掩蓋了中國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中國對外貿易急劇萎縮,只有這時我國出口產品低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低、核心能力弱的弊端才被凸顯出來。
“外國人的口袋一緊,我們的企業就要遭殃,這就是當前我們企業的實際狀況”,胡海巖說到。他把中國企業目前的處境歸結于核心競爭力的缺失。“不是中國的企業不想做高端產品,而是絕大多數企業做不了,”胡海巖說,“中國的企業缺少核心、關鍵技術的掌握,特別是缺少一些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
據胡海巖介紹,他曾經做過一些關于創新課題的調研,其中保溫杯的發明給了他一些啟示。據稱,保溫杯是中國人發明的。對此,胡海巖評價說到,“是外國缺少這項技術,還是專家學者研究不出來?都不是,是因為中國人有喝熱水的習慣,外國人則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胡海巖提出,我國經濟在轉變發展方式時要特別注重社會消費能力的提高,因為如果國內的消費需求始終處于一個低端水平,產業研發基本高度就不會相應提高,科研開發也就會越發缺少動力。消費與科研其實一種相互促進、循環發展的關系,沒有消費就沒有創新的動力。
胡海巖指出,當前是我國實現戰略轉型,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時期。作為高校來講,尤其是對于北京理工大學這樣一所以理工學科為主的高校而言,應當把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重要的使命之一。培養人才的思路應該在兼顧傳統優勢學科的同時,更要對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提前布局,做好統籌規劃,為國家的建設提供優秀的科技人才。
不過,胡海巖也特別指出,發展新型戰略產業、培養高端人才,數量的培養只是一個方面,在實際當中,更需要注重人才質量的提高。
“人的一生都應該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從小學到大學,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只是他一生中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具有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多地還是在實際工作中逐漸形成。”胡海巖說。
據胡海巖介紹,十多年前在美國福特公司進行汽車項目合作研究的時候,他發現福特公司一起與他合作的工程師,每周都會有兩個下午要去學習。原來這是福特公司的一項制度,也是硬性規定,要求公司的工程師每年都要完成一定課時的學習。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在福特公司,美國其他大企業中也都十分普遍。這些大企業都有這樣要求,即提倡在職教育、終身學習,科研氛圍十分濃厚。其實,這樣的做法好處就在于,能夠不斷提高員工的學習能力,增強員工在實際工作中的創新能力。
胡海巖說,“反觀我們國內的企業,我們是否形成了這樣的企業文化?學生學習階段,作為學校而言,任務是培養他們在創新方面的潛質和意識。但要真正使之成為國家建設創新型人才,還需要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希望企業能夠在注重產品開發的同時,更多地關注源頭創新人才的培養。我想這才是當前我們全社會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審核:李躍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