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楊東平:教育要以每一個學生為本
發布日期:2009-06-10 閱讀次數:
原文鏈接:http://www.022net.com/2009/6-9/4569511927908.html
作者:楊東平 來源:人民網2009年6月9日 摘編:新聞中心 國慶
我們正在經歷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并且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教育以人為本,就是以每一個人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快樂和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培養少數優秀生為本。
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公布了新修訂的《北京市中小學市級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和先進班集體評選辦法》。評選標準降低了對市級三好學生學科成績的要求,將原先語、數、外三門主科學年總評成績為優,改為主科不必全優,只要求“學科學年總評成績優良”。同時,本次新修訂的評選標準,取消了三好生、優秀學生干部在升學時給予優先考慮的規定(僅限于小學生),這是一個重大的、實質性的進步。
三好生評選制度為人詬病的一個原因是它強烈的功利性。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評選,直接與升學掛鉤,易使這一制度的導向出現偏差。一些學生爭當三好生、學生干部,就是為了升學加分。如此直接地把爭取先進、為公眾服務與獲取個人好處掛鉤,就好像為了獲得回報而拾金不昧,那還算是一種道德的行為嗎?怎么可能培養出真正具有公益心、能夠為人民服務的人才?非常遺憾,以前的三好生、學生干部評選就是這樣一種思路。這很值得深思。
有必要深入認識這一制度背后的價值取向。通過評選優秀、選舉學生干部等方法對學生進行激勵和管理,這種教育方法被視為是一種榮譽教育、榜樣教育。這一做法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曾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今天,我們正在經歷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已經實行了全民教育,并且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教育以人為本,就是以每一個人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快樂和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培養少數優秀生為本。因此,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強調的是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權利和個性發展,就是幫助每一個人的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而不是將學生貼上不同標簽。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轉化為新的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是對當前學校教育的真正挑戰。由于多年來學校、老師已經習慣了評三好生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在能夠替代這一制度的新辦法產生之前,不宜簡單地廢除、取消。改革的方案可以分兩步走,首先取消它的功利性,使三好生與升學脫鉤,成為一種純粹的榮譽,恢復它的本義。然后,對這項制度加以完善改進,真正實施以每一個學生為本的制度。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