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北理工白一萍同學服務災區彰顯當代大學生精神
發布日期:2009-05-12 閱讀次數:
原文鏈接: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09-05/11/content_16490071.htm
來源:新華網—甘肅日報2009年5月11日 摘編:新聞中心 國慶
“matherland,祖國;mather-land,祖國……”5月初,記者來到距文縣縣城30多公里的大山腳下鐵樓中心小學時,老遠就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支教老師白一萍正在給五年級的孩子們上英語課。
22歲的白一萍是北京理工大學在校學生,目前在文縣鐵樓中心小學當支教老師。這是“5·12”特大地震以來,她當志愿者的第五站。
白一萍曾是一個害怕出遠門的女孩,而現在她變得堅強獨立。如此大的變化,白一萍說,是“地震災區志愿者”的經歷改變了她。
鐵樓中心小學校長胡愛平告訴記者,白一萍是今年開學來學校支教的。她來后,一個人住在學校板房里,講授3個年級的英語、5個年級的音樂、美術等課程,一個星期下來,講18節課,她還常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們加課。課后,她利用學校僅有的一臺電腦,為學校老師們普及電腦、網絡知識。
由于要同時負責多個年級的教學,白一萍平時的備課相當繁重。教室里沒有擴音器,需要提高嗓門大聲講課,才能讓全班學生聽見,有時候她喊得喉嚨發干、冒火。
學校原來的兩層教學樓在大地震后成為危房,靠一些企業援助,在學校的空地上建起了板房,用以臨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白一萍想:能不能自己去努力爭取一些愛心捐款來改善學校的教學環境?她開始試著與各個基金會溝通。由于白一萍在四川災區做志愿者時,與一些來自各個基金會的志愿者們并肩戰斗過,結下了深厚友誼,所以她提供的情況很快反映到一些基金會領導那里,并得到了高度重視。
很快,好消息傳來,國際兒童基金會要選擇一個重災區進行捐贈,張曼玉等演藝名人還要到現場一起參加這項公益活動。4月3日,張曼玉、張亞東、杜鵑、江一燕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人員一道,前往文縣的鐵樓中心小學,看望在地震中受災的貧困孩子們,他們帶來了文具、體育用品以及課桌椅等學習用品。
提起這件事,白一萍爽朗地笑了:“為了聯系好這件事情,我好幾天沒有睡好,好幾次把手機打得沒話費了,可現在想想,能為孩子們做點什么,這又算什么呢?”
來到鐵樓中心小學后,看到許多孩子租住在學校附近的土房子里就讀,只有五六平方米的一間小房破破爛爛,一些一年級的小學生人還沒有灶臺高,就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劈柴、生火、打水、炒菜。這讓白一萍很感動,她常拿出身上的零錢,給孩子們買菜、油、鹽等日用品。白一萍的家并不富裕,爸爸在她上中學時下崗,媽媽一直在家務農,她平時零花錢都是爺爺給的。白一萍說,“爺爺常對我說‘要學會感恩,如果我們有能力,就要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
為了讓山區的孩子在課余體驗集體生活,白一萍常用自己的錢買上食品和小禮物,帶著孩子們上山游玩。
由于白一萍工作積極,并對學校做出了貢獻,學校領導任命她為鐵樓中心小學的名譽校長。
白一萍說:“我深知這個職位與其說是榮譽,不如說是沉甸甸的責任。我有義務盡一切努力,通過一切可能的渠道向外界介紹這里的情況,喚起更多的愛心人士,為這里的教育貢獻力量,在我的支教生涯中,力所能及為學校做的事情多些、再多些……”
其實,來文縣之前,白一萍已4次到四川災區當志愿者。
去年5月12日,作為來自唐山市的大學生,白一萍看到四川發生地震,聯想到了唐山大地震,第一個想法就是:“我要到災區去,幫助家園受到重創的人們。”白一萍將想法告訴了父母,父母也都很支持她:“孩子,你長大了,你去替咱們唐山人報恩。”
5月14日,白一萍趕到北京,購置了一些藥品、生活必需品和學習用品后,輾轉到達重災區什邡,成為成都軍區總醫院的一名志愿者護工,負責護理地震中受傷的人員。白一萍學習包扎、換藥等護理技能,幫傷員擦洗身體,給重傷員喂飯,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
6月26日,白一萍去看望一位她曾照顧過的傷員李德華及家人。在李德華所在的什邡市洛水鎮余安村,當地村民聽說白一萍是大學生,就請她留下教孩子讀書。地震發生后,村上老師不是受傷、死亡,就是外出投親,孩子們因此停課。
白一萍留了下來。起初只有幾個孩子,她帶著他們在路邊的空地上做游戲、練字、復習功課。后來孩子們多了起來,從小學到高中都有,白一萍又從市里買來書本,教他們英語、普通話等。
“在那些日子里,我和那些學生、家長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孩子們很早就來到帳篷里上課,一直到晚上都舍不得離開。”有一次,一個學生家長叫白一萍去家里吃飯,她怕對方破費,說啥也不去,最后一家老小一起來叫她,她只好去了。“看著他們好不容易弄來的飯菜,我卻怎么也吃不下。”白一萍說。
部隊上兩位領導來到村子里時,聽說白一萍把自己勤工儉學掙來的3000元錢全都給孩子們買了日用品,每人拿出2000元錢要供她上學用,白一萍沒有要,她說:“我再困難也不如災區的孩子困難。”
由于水土不服,白一萍病倒了,要離開朝夕相處的孩子。離開時是早上6時,她起床后發現外面站滿了人,有學生,也有家長,當得知大家5時不到就來了,一直在門外等候,白一萍問他們怎么不叫醒自己,孩子們說:“這段時間老師太累了,想讓老師多睡會兒。”
去年11月中旬,想到災區人民缺少御寒的棉衣、棉被,在什邡支教的白一萍,決定回家鄉唐山市樂亭縣王灘鎮白莊村募集過冬衣物。
她聯系了一位做網站的老鄉,通過網絡等宣傳途徑募捐。半天時間就募集到了100多件棉衣,裝了滿滿4個大纖維袋。隨后,在村上進行募捐,2個多小時就捐來1000多件棉衣。隨后幾天,附近幾個村子也開展了捐棉衣活動,共募集到1萬余件棉服,村里的大姨大嬸幫她清理打包,裝了218包。樂亭縣郵政局聽說此事后,不僅免了郵寄費用,還派專車負責運送。白一萍親自把過冬物資送到了平武縣平通鎮的村莊。
“把棉衣發給那里的村民時,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也笑了,發自內心的笑……”白一萍開心地回憶道。
今年3月1日,白一萍背起行囊,奔赴我省重災區文縣。
“我通過電話從文縣教育部門了解到,鐵樓中心小學校舍在地震中全部成為危房,學生只能在臨時搭建的板房中上課。所以我決定來這里!”白一萍說。
青春如歌。就這樣,白一萍以志愿者的身份,一次次踏上支教的道路,用自己的知識為災區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災區送上一份愛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