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長征展”上的聲、光、電
發布日期:2006-10-24 閱讀次數:
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6-10/19/content_583283.htm
《科技日報》2006年10月19日
作者:本報記者唐先武
狂風肆掠,大雪紛飛,爬坡翻山的紅軍戰士艱難前行;雷聲轟鳴,電光閃閃,突如其來的暴雨不期而致;泥濘遍地,雜草叢生,觀眾踩入水草坑里濺起一個個漣漪。
看著這運用聲、光、電制造的大型場景,布展參與者、軍事博物館設計處設計師林紅鋼欣慰地笑了。他告訴記者:“這是運用聲、光、電技術,特別是運用剛從國外引進的感應式地面投影技術將紅軍長征中經典瞬間濃縮定型,將觀眾嵌入場景之中帶來的理想效果。”
———現場感受———
連日來,《偉大壯舉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繼續在軍事博物館展出,每天吸引著兩萬多人前來觀看。記者翻閱厚厚的幾本留言簿,發現觀眾寫下最多的是“長征精神永存”,“展覽效果很好,讓人深受教育”等字句。而這“展覽效果很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先進技術聲、光、電的運用,從而“逼真、大氣,達到了震撼效果。”林紅鋼接受記者專訪時這樣評價。
形式服從內容。此次展覽以長征歷程為主線,以弘揚長征精神為主題。在3300平方米的展區內,共展出各種圖片582幅、文物447余件,有關長征圖書180余冊,美術作品25件(幅),圖表52個,大型景觀3個。如何讓這些內容“動”起來、“活”起來,拉近參觀者與歷史的距離,身臨其境、心融其中,籌展過程中這些一直是設計人員思考的大問題。
———技術解讀———觸摸屏展示動人故事
林紅鋼說,觸摸屏是現代展覽中運用較多的技術。長征展中設置了多塊觸摸屏:反映長征途中黨的重要會議;紅軍長征大事記;長征部隊序列表、出發和到達時實力統計、長征各部隊路線圖、主要戰役戰斗、戰績統計、團以上干部名錄等;南方3年游擊戰爭黨和軍隊序列表;圍追堵截紅軍的敵軍序列表。這些儲存可供觀眾隨意觸摸查閱,還接有打印機可根據觀眾需要現場打印、作為留存資料帶走。
彝海結盟是長征途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段歷史,情節曲折、內容感人。為增加可視效果,長征展中用液晶顯示屏展示了這一故事。記者發現,長征展共設置了3個液晶顯示屏:一遍遍分別播放彝海結盟、過雪山草地、張學良論紅軍長征等影視資料,讓觀眾在這里駐足、細看。
多媒體講述那段歷史
運用多媒體手段也是現代演講、展示的主要技術之一。長征展中有兩處運用了多媒體循環播出,一處是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毛澤東用兵真如神》;另一處是幾路紅軍艱難長征,《三軍過后盡開顏》。由國防大學制作的這兩個多媒體課件,每個時長約10分鐘,有講解、有圖表、有動態,穿插配以影視資料、歷史資料。記者仔細看了一遍,感到很有觀賞性,渾然一部真實的紀錄片,把觀眾帶到了那戰火紛飛的年代。
懸浮技術立體展示實物
長征展中運用了懸浮技術,重點展示了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印章、朱德在長征中使用的望遠鏡。林紅鋼向記者解釋道:“懸浮技術是利用凹透鏡成像原理,文物本身在底臺里不停懸轉,通過凹透鏡反光到景廂里。”從而達到立體觀賞效果。同時也更好地保護了文物。因為展覽展出了許多珍貴文物,有些文物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懸浮技術展示的兩件物品都是國家一級文物。林紅鋼教我們學會觀看:“觀眾站在1米遠處觀看效果最佳。”
聲光電再現真實場面
聲、光、電合一制作的大型景觀“飛奪瀘定橋”,更讓記者眼前一亮。這個占地100平方米的景觀中間是一道鐵索橋,兩端里喊叫聲、沖殺聲與槍炮聲并出,火光閃爍,構畫出了一個血與火、生與死的戰場,反映了紅軍在長征中斬關奪隘、搶險飛渡,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記者發現,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的一位勇士后代來參觀了,他們心情激動不已。
“雪山草地”景觀是林紅鋼和他的同事們最得意之作。“應該說這是長征展中最有沖擊力的景觀之一。電閃雷鳴,聲、光、電結合,一套程序時長1分45秒。”林紅鋼說,這一景觀占地320平方米,空間高為6至7.4米。“最值得一說的是,這里我們運用了世界上最先進技術———感應式地面投影技術。這一技術去年在世界上剛出現,我們此次引進是首次用在展覽上。”
感應式投影讓觀眾嵌入
感應式地面投影技術,是放在頂部的4個投影儀通過紅外攝像頭,對下面觀眾進行影像捕捉,再通過計算機成像,讓觀眾嵌入場景而成為一個部分,走過虛擬的草地結果如同真實情況一樣。這讓林紅鋼他們費時一個多月。而“雪山忠魂”雕塑表現出紅軍不怕艱難困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偉大精神。其中,反映紅軍戰士劉志海凍死在雪山上,臨死前還從雪堆里高舉起一只手,緊握著黨證和向黨交納的最后的黨費———一塊銀元,表現出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革命的堅定信念。“這堆雪是無毒無味的硫酸鎂粉,飛雪則是通過投影而成;雪山是由高密度苯板和玻璃鋼作為基材,上面再涂上特殊的涂料。我們力求作到逼真、大氣。技術方面是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科研,實體方面則是和八一電影制片廠合作而成。”林紅鋼向記者揭密。
———采訪手記———以長征精神舉辦長征紀念展覽
“籌展工作的最大特色,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長征精神舉辦長征紀念展覽。”長征展負責人之一、軍事博物館館長郭得河對記者說。
“此次籌展工作是從去年11月開始預作準備,到今年10月12日結束。”郭得河說,籌展經歷了協調安排、確定方案、施工布展、全面審查幾個階段。特別是在確定方案中,吸收了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家博物館、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清華美院的專家參與,對內容和形式設計方案進行論證修改。
“展覽力求尊重歷史、尊重科學,精益求精。”郭得河說,為了完整準確地反映長征歷史,深刻而明晰地揭示長征精神,在軍事博物館先后4次組織專家論證修改方案的基礎上,由中央宣傳部牽頭,先后召開了3次由國內著名黨史、軍史專家和藝術家、設計師參加的評審會。對內容和形式設計方案從總體到局部乃至入展的每一史實、每一人物、每一文物照片和文字,都反復研究,先后修改方案20余次。
■新聞緣起
依據黨中央關于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活動的安排,由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聯合主辦的《偉大壯舉光輝歷程———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大型主題展覽,于十月十六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隆重開幕,并將于十一月二十四日閉幕。此次展覽是紀念長征勝利七十周年的重大活動之一,也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全景再現長征歷史的展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