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情系綠色能源 書寫璀璨人生
發布日期:2006-10-19 閱讀次數:
——記北京理工大學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吳鋒教授
《北京教育》2006年第10期
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2002年12月,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相關基礎研究”經科技部批準立項,北京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科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吳鋒教授成為該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這是自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設立以來,我校專家第一次擔綱首席科學家。
吳鋒教授1951年生于北京,1981年研究生畢業后分配至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化工系應用化學研究室任教,現任北京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化工與環境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協會副理事長,國家高技術“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動力蓄電池責任專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財政部、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專業顧問團顧問等。先后主持了多項國家與國防重大項目,以第一獲獎人的身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二等獎多項,發表論文200余篇,申請并取得國內外發明專利20余項。
20載綠色能源情
在絢爛繽紛的色彩中,吳鋒教授偏愛綠色。他與綠色的情結,還得從20年前國家“863”計劃實施之初,他作為北京理工大學跨世紀優秀人才,被選聘為“863”計劃功能材料組最年輕的專家說起。在化學電源領域,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電源,因性能優越,環保清潔 ,被稱之為綠色電池。將其作為動力源應用于純電動車或混合電動車,因車輛氮氧化合物、碳氧化合物的排放非常低甚至為零,所以這些電源也被稱之為綠色能源。從擔任新材料領域的專家開始,吳老師就與綠色電池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吳鋒教授作為“863”計劃重大項目“鎳氫電池生產關鍵技術與成果轉化”和“鎳氫電池產業化開發”的負責人及重點項目“鋰離子電池研究開發”的第一責任專家,帶領我國電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的眾多專家,對鎳氫和鋰離子兩種綠色電池的關鍵材料和關鍵技術進行了艱難的技術攻關,他們辛勤耕耘,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研究開發的新型儲氫合金打破了美國、日本在該領域的專利壟斷;發明的機械合金化法,解決了高溫熔煉工藝中鋰易揮發的難題,使已獲得中、美、歐發明專利的含鋰稀土鎳基儲氫合金的規模化生產得以實現,取得了我國鎳氫電池開拓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開發出了多系列、多規格的鎳氫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帶動并形成了一個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的從原材料、設備、檢測儀器、電池到產品應用的高技術產業群,為我國綠色二次電池的自主開發、產業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五”期間,為了應對燃油汽車排放污染的加劇和油氣資源的日益匱乏,吳鋒教授“轉戰”到綠色能源領域,開始負責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課題,牽頭制定了相關的發展規劃和課題目標以及測試基地建設等。在吳鋒教授的帶領下,形成了北京理工大學從動力電池關鍵材料的制備、動力電池及電池組的研制到測試技術及檢測標準制定等全方位的研發團隊。通過4年的辛勤工作,使得我國的高功率型動力蓄電池技術從無到有,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一舉縮短了落后國際先進水平10多年的差距,為我國電動汽車的成功開發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吳鋒老師多年的付出終于得到了褒獎,作為第一負責人,“鎳氫電池、電池組及相關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系統集成”項目獲得了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綠色電池材料到綠色電池,再到電動車用綠色能源,吳鋒教授擔任“863”計劃專家20載,他始終奮戰在我國高科技能源與材料領域第一線,20年的默默奉獻,拼搏進取,使他與“863”計劃有了深厚的感情,也與綠色能源有了割舍不斷的情結。
理工赤子拳拳報國心
吳鋒老師1981年研究生畢業至今,25年的風雨歷程,使他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年輕教師成長為我國綠色電源和電池領域大師級專家,成為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和環境工程學科首席專家,這與他牢記“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以無私的奉獻與不懈的努力實踐著一個理工赤子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密不可分。
自1987年起,吳鋒老師便被國家科技部(原國家科委)選聘為國家高技術“863”功能材料專家組成員,后又擔任功能材料副組長,國家高技術“863”新材料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委,國家科技部鎳氫電池專家組組長,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主任等職。盡管這期間他的教學和科研管理工作也相當繁重,作為北京理工大學重點培養的跨世紀優秀人才,他義無返顧地挑起了國家賦予的重擔。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正式在廣東中山市成立,其主要任務是通過科技攻關,以掌握綠色鎳氫電池進行產業化開發的關鍵技術,從根本上突破該領域國際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技術封鎖。黨的事業和國家的需要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這是吳鋒老師的人生信條。于是,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北京,自己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程,而且一干就是10年。10年間,他來回奔波于學校和中山市,為國家高科技事業殫精竭慮,日夜操勞,雖然落下了一身的病痛,但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到本世紀初,我國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等綠色電池及其相關材料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能力高居世界前列,很多技術指標和生產工藝已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叵脒@10年的奮斗歷程,吳老師感慨萬千,一首題為《綠色•能源•生命》的詩正是作為一名理工學者對國家耿耿責任心的真實寫照:
綠色和能源,伴隨著生命,在那靜靜的綠色里,孕育著生命的潛能!
人類離不開綠色,生活離不開熱能,這欣欣向榮的世界,生活離不開生命!
……
當你把一支支綠色電池,呈現給日新月異的祖國,是否已為她,傾注了全部的身心?!
當你為中華民族的高技術大廈,添加上一塊塊碧綠的磚瓦,是否已表達出赤子的真情?!
當你的未來沉浸在一片美麗的綠色之中,是否還能透過這迷人的綠色,追尋到當年那閃光的青春?!
……
教書育人修身治學勤
在北京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吳鋒老師的啟發式教學非常有名,吳鋒老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懷更是有口皆碑。
吳老師憑借起出色的教學和科研能力, 33歲便開始擔任北京工業學院化工系副主任,成為當時國內重點高校中最年輕的系副主任。因為教學成績突出,他獲得了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首屆高校青年教師獎?,F在,他主講的博士生課程“催化與吸附材料”每期開課幾乎是場場爆滿,不少研究領域相差甚遠的博士生也特意趕來聽課。他們都說吳老師的課旁征博引,生動活潑,知識更新快,信息量大,并能從中學到許多做學問與做人的道理,聽后受益匪淺。尤其是講授完每一重要章節之后開展的學術研討,更是氣氛熱烈,他的不時的點撥句句見珍,妙趣橫生,讓學生們徜徉于知識的海洋。學習做人和做學問的基本原則是吳鋒教授教學理念中的重點。在一節節輕松課程的背后,他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與時間進行精心備課。每次開課前的半個月,他都會把自己關在辦公室中查閱大量最新的文獻與知識點,并對教案進行一絲不茍的修改。正是他那種不凡的氣度、廣闊的眼界和卓越的學識,構成了他獨特的學者風范與氣質。
當他奮斗在國家高技術綠色能源領域第一線時,他依舊念念不忘學校的教學工作。他在化工與材料學院設立了“綠色能源獎學、獎教金”,每年對在教學和學習上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學生進行獎勵,鼓勵他們踏實工作,勤奮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國家和社會。
從中山市完成攻關任務后回到學校,吳鋒教授投入到化工與材料學院的學科建設。幾年時間之內,在他的主持下,學院申請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成立了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環境科學工程實驗室,他親自擔任實驗室主任?,F在,他依舊在為學院申請應用化學一級學科做著不懈的努力。2005年,因在教學和科研領域的突出表現,他入選了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近幾年,他還多次被學校評為“三育人”先進個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痹谏钌?,吳鋒教授更像慈父一般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學生?!胺堑洹逼陂g,他的一名博士生一直低燒不退,他一邊給其他學生買藥品、保健品和營養品,一邊又單獨買了水果和預防藥品,去宿舍看望那位生病的學生。為了讓該學生安心休息,沒有思想壓力,他甚至連口罩都沒戴。因為考慮到在讀的許多博士、碩士研究生經濟能力有限,生活比較清苦,他總是拿出自己的科研酬金對學生進行資助和補貼,并設立論文獎勵基金,以獎勵那些發表高水平論文的年輕教師和學生。每年臨近學生畢業時,吳鋒教授更是繁忙異常,他一方面要對學生的論文進行評審把關,另一方面還主動為學生推薦工作單位。
作為吳鋒教授的學生,不但從生活上享受他體貼入微的關心和愛護,而且更能從學術上得到他精益求精且與眾不同的點撥和指導。在課題組,吳鋒教授是個“智多星”,他對前沿技術總保持很強的敏感性。他的新點子、新創意和新方法甚至比年輕人還多,加上厚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研究經驗,他的指導總能讓學生受益頗豐。到目前為止,吳鋒教授已經培養出包括19名博士生在內的幾十名研究生,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博士生幾乎都有發明專利,每年都能捧走象征學校最高榮譽的徐特立獎學金,每年都能獲得優秀畢業論文……
吳鋒教授幾十年如一日,一直戰斗在祖國教育和高科技領域的第一線,在科研上,他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在教學上,他謙虛務實、厚德博學?,F在,作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相關基礎研究”的首席科學家,他敏銳地意識到新課題應立足我國在新型儲能材料方面的資源優勢與特點,創立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綠色二次電池新體系,最終達到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新興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目的。目前,該項目已經在綠色二次電池的新體系構造原理、可控電池反應原理、現場譜學、電化學研究方法、電池新材料設計方法和制備技術等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進展,為我國綠色二次電池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抓住電動汽車,特別是混合動力汽車即將產業化的契機,進一步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具有創新性的突破,大幅度提高動力蓄電池的性價比,使我國動力蓄電池能夠伴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迎來新一輪的產業騰飛。”作為國家“863”計劃電動車重大項目動力蓄電池專家,吳鋒教授正規劃著我國綠色能源領域的美好藍圖,如他人生一般璀璨、絢麗!
(執筆人:蘇岳峰 陳人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