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報】軍旅生涯從這里開始
發布日期:2006-10-10 閱讀次數:
http://news.sohu.com/20061010/n245702006.shtml
《解放軍報》 2006年10月10日
編者按: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隊干部,是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的重大創舉和有效途徑。如何促進這些地方入伍的大學生盡快適應部隊生活,1991年,總參在全軍率先組織地方大學生入伍集訓。16年來,先后接受并培訓地方高校大學生9000多名。
這些大學生的到來,為我軍信息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他們組成的人才方陣,已在總參乃至全軍各行各業嶄露頭角。而從軍之初的集訓無疑為他們成就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初秋的塞北,云淡風清。來自全國79所高校的309名地方高校畢業生和國防生,將在這里——總參大學生訓練大隊,接受為期一個半月的軍政訓練,開始他們軍旅生涯的第一步。
選擇,投身軍營不言悔
“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不會后悔。”這句歌詞已被傳唱了很多年。現在,新時期的大學生干部又將這首歌演繹得更加生動、感人。
徐振國,北京理工大學數學博士。今年3月,聽說部隊到學校招聘專業技術人才,徐振國思前想后,最后將自己的簡歷放在了部隊招聘人員的桌上。得知消息,親戚朋友、大學同學都勸他再考慮考慮。徐振國底子厚、學歷高,到哪都搶手。導師提出把他留在身邊一起搞科研,并允諾如果他不想從事研究工作,可以推薦他到大公司,待遇肯定比部隊好。此時的徐振國決心已定。讓他心痛的是,與他談了5年戀愛的女友因為他的選擇提出要分手,徐振國還是堅持來部隊。
現在問起徐振國有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時,他說:“我相信部隊能夠給我提供更大的平臺,我不后悔。”
無獨有偶,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孫亞南,選擇軍營也遇到了波折。大學畢業前,母親已經給孫亞南辦好了赴英留學的手續。一向對母親言聽計從的孫亞南一反常態,還動員當過紅軍的外公做母親的工作。孫亞南終于如愿地穿上了心儀已久的軍裝。
轉變,一點一滴起好步
初入軍營的大學生看什么都新鮮:吃飯要站隊,飯前要唱歌,被子要疊成“豆腐塊”,柜子里物品擺放要統一,牙刷牙膏都要“向右看齊”。新鮮歸新鮮,可是要從自由散漫轉變為正規有序絕非易事。
開訓第一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不適應。有的還給隊干部提意見:“唱歌干嗎要坐那么正,這不是以人為本。”隊干部在講評時對大家講了一個道理:雖然我們提倡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但有一個前提必須明確,軍隊紀律嚴明,必須整齊劃一,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首先要學會服從。在以后的日子里,析事明理的大學生再也沒有和隊干部頂過嘴,對自身要求都非常嚴格。
碩士楊瑞豐對帶兵情有獨鐘,一心想成為一名知識型帶兵人,雖然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在大學里養成的懶散習慣,改正起來還真有點難。楊瑞豐認真反省了自身存在的問題,無論是軍容風紀、內務整理還是落實請銷假制度他都嚴格要求自己。一個月過去了,慢慢養成了遵章守紀的好習慣?,F在,楊瑞豐顯得很自信,認為經過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帶兵人并不遙遠。
規律,在一絲一縷中探索
“科學化訓練、軍事化要求、理性化教育、人性化管理”,這是總參大學生訓練大隊經過16年的實踐摸索出來的軍訓理念。
他們除進行基本的隊列訓練外,還加入了諸如軍事地形學、“三防”教育、實彈射擊等實踐課。針對年輕人心理承受能力弱、協作能力不強的特點,大隊專門開設了心理行為訓練課程。顯然,科學施訓已使大學生離合格軍人的要求越來越近了。
“無論你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在大隊里都是戰士。”這是帶兵干部經常說的一句話。的確,在大學生訓練大隊,無論學歷多高,年齡多大,都必須在統一要求下訓練、學習、生活。博士學員魏彪的年齡和大隊教導員相當,已經是兩歲孩子的父親了,但他和其他戰友一起摸爬滾打。在他的感召下,周圍的戰友沒有人叫苦叫累,始終保持著高昂的斗志。
大學生訓練大隊還組織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參觀烈士紀念館,走訪老紅軍,聆聽優秀大學生干部的事跡報告等,更堅定了大學生們從軍報國的信念和對軍人職責的理解。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不斷磨練和熏陶,他們的從軍之路會走得更扎實,更穩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