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16萬市民爭當賽會志愿者 表達奉獻熱情
發布日期:2006-09-14 閱讀次數:
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6/09/13/2601@3417541.htm
12:18:09來源:北京日報
2006年8月28日,是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賽會志愿者報名的第一天。一大早兒,東四社區居委會的電話便響個不停,不斷有居民打電話來詢問志愿者報名的有關事宜。那天上午,居委會剛一開門,便迎來了第一個報名的居民,來自東四街道辦事處的楊紅艷。她告訴工作人員:“我出生于1968年,到2008年剛好40歲了。我學的是財會,報名志愿者就是想為奧運會做點貢獻。今天終于報上名了,真是太開心了。”像楊大姐這樣對志愿者工作充滿熱情的普通市民還有許許多多……
據北京奧運會志愿者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同志介紹,截至9月11日17時,北京地區報名總人數累計達168593人,其中在京社會各界共有42410人(41466人通過網絡提交報名表,944人通過鄉鎮、街道團委提交紙質報名表),占報名總人數的25.2%;高校系統共有126183名在校師生通過學校內部報名,占報名總人數的74.8%。截至9月11日17時,高校咨詢人數累計達489807人次;北京奧運呼叫中心志愿者咨詢熱線電話總量累計達32254次,其中京內10436次,京外各省(區、市)15471次,境外217次,手機6130次。
“我的生日只晚了一天,可以當志愿者嗎?”
——不論長幼,都想表達對奧運的奉獻熱情
前天下午五時左右,一個身穿校服的小女孩兒行色匆匆地走進了和平里社區志愿者宣傳咨詢點。她神情焦急地問道:“請問1990年7月1日出生的人,可以報名參加志愿者嗎?”當得知只有1990年6月30日之前出生的人才符合報名要求,小女孩急得直跺腳,“我的生日只晚了一天,能通融一下嗎?我連做夢都想當奧運會志愿者。”望著小女孩滿懷期待的眼神,工作人員趕忙安慰她除了賽會志愿者,還可以參與“迎奧運”志愿者項目、城市志愿者項目等,同樣是為奧運會作貢獻。
北京化工大學的學生沈堅,每周都會義務到和平里社區從事志愿者宣傳和咨詢工作。沈堅告訴記者,這些天他陸續接待了好幾個1990年6月30日以后出生的來訪者,他們大多是在附近上學的高中生,看著他們稚嫩的臉龐和期待的目光,沈堅總是不忍心告訴他們,他們年齡還太小。
報名奧運會賽會志愿者對年齡的限制只有下限沒有上限,這讓熱情高漲的老年人服務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心愿得到了滿足。
今年81歲的李景湖早年參加過革命。在呼家樓社區,他可是遠近聞名的“熱心腸”。一聽說奧運會志愿者招募工作啟動了,老人家立刻來了精神頭兒。他笑呵呵告訴報名點的工作人員:“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能干自己的老本行:保衛。”看得出,老人家對自己的身手還是很有自信的呢!
呼家樓街道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他們社區,老人家可不是年齡最大的報名者,比他年長的還有好幾位呢!今年已經95歲高齡的李淑芬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老人家是一個剪紙高手,北京申奧成功后,老人家就開始尋思如何為北京奧運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她打算做兩百本剪紙冊,作為紀念品送給奧運會期間參賽的各國代表團,現在已經完成了一百多本了。“希望通過我的剪紙冊,讓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偉大。”老人家滿懷憧憬地說道。
高校在校生是奧運會賽會志愿者的主力軍。很多剛剛入學的大一學生也積極報名。北京理工大學一位負責報名的老師發現,有些學生在工作意向的選項空著沒有填,學生們說:“只要讓我當志愿者,就是一種榮譽,干什么都可以。”
“服務殘奧會更需要志愿精神”
——健全人踴躍報名服務殘奧會
奧運會、殘奧會志愿者招募以來,前來咨詢、報名者絡繹不絕。沒有想到的是,打進電話的人有殘疾人,但也有很多健全人直接表達了服務殘奧會的意愿。
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李玢同學是上萬名高校報名者之一。與其他大學生不同,除了具備一定的外語基礎,她還會使用手語。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玢接觸到了手語,在她看來能和一群禁錮在寂靜無聲世界里的人溝通是一種快樂。于是她利用業余時間,學了一個學期的手語,現在已經達到基本交流的水平了。一次“聾校孩子走進大學”的活動中,主持人帶領臺上臺下所有人一同學習手語。大家一邊做著手語,一邊大聲呼喊著“讓世界充滿愛——”在場的很多人都流下了激動的熱淚。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李玢的腦海中,這更堅定了她為殘奧會服務的決心。她說:“為他人服務能體會到一種極大的滿足,服務殘奧會更需要志愿精神。”
“雖然有殘疾,但除了指路、收票,我還可以為運動員推拿按摩。”
——報名者希望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奧運服務
“我們是殘疾人,能不能當賽會志愿者呀?其實,我們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除了指路、收票之類的簡單工作,還可以利用按摩等特殊技能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服務。”83554073熱線咨詢電話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很多殘疾人咨詢者的心聲。
來自宣武區的邊先生是肢殘人,今年59歲了,因為沒有條件上網,特意來到位于廣安門內大街的電話咨詢點,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完成了網上報名。京城一家盲人按摩院的負責人打來電話,詢問能否集體報名,他說:“我們這里的盲人技師不僅按摩技術一流,而且會英語,平時就經常接待外國游客。北京奧運會時我們都希望能當志愿者。”
其實不僅是殘疾人,報名者大都希望利用自己的特長為北京奧運會服務。在眾多前來報名咨詢的人群之中,也不乏公司白領的身影,來自北京建工集團的呂欣就是其中的一位。
呂欣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系,上大學時,呂欣就曾經作為大運會的志愿者承擔過蘇丹代表團的接待工作。當得知奧運會志愿者招募開始了,呂欣激動不已,他立即動員身邊的親朋好友一起去報名。他說:“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真的希望能夠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為奧運貢獻一份力量。”當問到如果奧運會期間工作和志愿服務發生沖突該如何處理時,呂欣撓了撓頭,憨憨一笑說道:“那還是先緊著奧運志愿工作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