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金志揚揭開中國男足全方位倒退之謎
發布日期:2006-09-14 閱讀次數:
摘編:許 欣
一個月之內,中國男足全線敗退,金志揚說:
“足球不能離開教育,中國足球必須要改變沒有文化的莽撞面貌。”
揭開中國男足全方位倒退之謎
《中國青年報》 2006-09-14
本報記者 郭劍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9/14/content_1509576.htm
短短1個月時間內,朱廣滬帶領國家隊兩戰新加坡跌跌撞撞,鄭雄帶領國少隊征戰亞少賽鎩羽而歸,國奧隊在熱身賽中輸給日本隊,中國男足茫然四顧,似乎一下子沒了歸宿。
1994年,中國足球率先在體育界吹響改革號角,甲A聯賽成為中國體壇標志性的聯賽。但現在十余年過去,改名為中超的聯賽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任何起色,相反,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足球的退步有目共睹。
職業化改革的方向偏了
“現在中國足球迎來的是低潮期,國字號球隊的全面失利,正好說明了十來年的足球改革,違背了足球運動的發展規律,喪失了足球運動的文化底蘊。”金志揚說,“聯賽是最好的例子,最近幾年,年年都有球隊鬧事,還取消了升降級,整個聯賽給人的感覺是跌跌撞撞,找不到正確方向。”
金志揚在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最紅火的幾年里,先后擔任北京國安和天津泰達隊主教練,2002年世界杯期間擔任國家隊教練,隨后因健康原因退出職業足壇,潛心調教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他說:“我原來在專業隊里呆了40多年,現在等于是換了個角度看中國的職業足球,感觸很深。不能說足球從業者沒有努力,只是現在改革的方向不對,所以不但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反而讓人感覺在倒退。”
“國家隊現在打平新加坡都變得很正常了,剛剛沒有打進四強的這支國少隊還說是最有技術含量的,這確實讓人感到不可理解。”金志揚說,“當然,這都是表面問題。對足球來說,它的本質就是個游戲,我們一味強調成績、渲染比賽的勝負,就不正常。”
“以前計劃模式,我們還培養出了高峰、范志毅、郝海東、彭偉國那樣的球星,再看看我們現在的職業聯賽,有誰能超過那些人?沒有。更可怕的是沒有人反思這個問題,更別說解決問題了。所以我說市場化這些年,足球改革的方向偏了。偏了其實不要緊,趕緊改,但是我們偏偏不總結,不及時修正改革的方向。所以現在的聯賽和10年前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失了民心。”
管理層的決策太功利了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足球領導者來說,冷靜反思、提出正確的改進意見無異于強其所難,中國足球管理者辦事毫無章法的現狀也讓廣大球迷傷透了心。
“中國足球現在處于一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環境,還不一定能醫好,根源在于中國足球沒有規劃。”金志揚說,“我們現在不說長遠的,比如5年以后、3年以后中國足球會是什么樣子,誰知道?沒人知道,誰也說不出來,因為我們心里沒底。現在一有比賽我們就說,要出線啊,要爭取好成績啊,這有什么用?就是踢到哪兒算哪兒,過后也不會仔細分析比賽的得失。”
“為什么?就因為我們中國足球所有決策者都擺脫不開急功近利的思想。領導當政的時候,他只想自己在任這幾年怎么不犯大錯誤,很難制訂一個長期規劃,使得中國足球能夠穩步前進,到10年以后、20年以后達到什么樣的高度。據我了解,日本足球已經規劃到了50年以后——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他們的足球整體規劃比我們先進,最大的特點就是風格很穩定,不左右搖擺,不像我們中國足球,總變,到處都是問題,凈是大問題。我們學不來歐洲、南美,至少也該虛心向日韓學學吧,至少也學學人家的穩定性吧!”
中國足協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類似的指責,但領導意識決定了他們的思路不會改變。更何況,中國足球的大環境就是急功近利,作為領導者,他們本身還不具備改變現狀的能力,而高舉市場化大旗的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投資者們也只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
“要長期發展還是要眼前的成績,每個人位置不一樣,需要的東西就不一樣。”上海聯城俱樂部董事長朱駿說,“大家都是瞎子摸象,但是作為投資人,我當然要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毫無疑問的。中國足球不是沒人搞,但是能正確認清足球和經濟之間關系的很少。”
后備人才培養的通道窄了
“我要利益,我就需要能給我帶來好成績的球員。”朱駿說,“既然要搞市場經濟下的足球改革,那就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我建議所有搞足球的都去讀讀MBA,弄明白MBA說的是什么,中國足球就能上去了。”
“現實就是這樣,一切都要看成績說話,年輕隊員很難在最需要得到鍛煉的時候上場,教練也很難有充分的時間來打造一支隊伍。在聯賽里3場不勝,沒人喊下課才怪,但是下課能解決什么問題?”金志揚說,“喊朱廣滬下課,喊鄭雄下課,不如問問誰能上課,上課以后能怎么樣?敢用年輕球員嗎?從二隊上來幾個人,能給他們多少時間發揮?”
“另外,我們在挑選年輕球員時,就有很多問題。比如12歲的孩子,發育早,身體像15歲的,這種隊員就管用,比賽好使。但是早熟就早衰,而且早熟帶來的問題就是提高的空間小,反而晚熟的更有潛力,能在需要的時候出成績。
“比如原來北京隊的楊朝暉,他16歲進先農壇專業隊,當時隊里那批孩子都1米7,就他1米6,顯得又慢又軟,但是球感好。教練去他家,發現他的父母都不矮,最后就決定再留一年觀察一下。結果就這一年他長到1米8,身體成為隊里最好的,后來21歲就進國家隊了。如果按照現在的選材標準,楊朝暉肯定早就被放棄了。
“本身我們在青少年球員選材和培養方面就有很多問題,現在還要白白浪費很多人才。”金志揚說。
“去年全運會,1985年出生的那批小球員,現在沒幾個踢出來的。北京市這批小球員90%都被淘汰了,全國的這批球員淘汰率在80%到90%,他們還沒上崗就下崗了。這些人又沒文化,變成社會青年。這不光是足球人才的浪費,對整個社會也是不安定因素之一。”
足球從業人員的素質低了
“足球是要從小抓起,但不是這么抓的。”金志揚說,“我們只重視比賽,最擅長搞三集中,訓練、比賽、吃住全集中,11、12歲的孩子,就這么搞長期集訓。過早的集中必然使他們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就這么一代一代的沒文化,這是中國足球的惡性循環。”
“失去了教育,就是畸形成長,亞足聯最近幾年處理最多的就是中國球員,這不是偶然的。”金志揚說,“年輕球員在該受教育的時候沒有受教育,而運動隊里那種環境,讓很多隊員在場上的表現就是蠻不講理,關鍵時刻不冷靜。比如打新加坡那兩場,每場得一張紅牌,一點必要都沒有。”
解放初期的國家隊,陳成達、蘇永舜那些足球前輩,都是大學文化水平,而現在的足球運動員,從小就失去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的機會。“12歲到15歲的小球員,他們就不可能和同齡人一樣受教育,所以他們處理不好場上的一些突發情況,專業水平也會打些折扣。而等這些球員當了教練,他們更沒有意識讓隊員參加文化學習。”
中國足球缺乏文化氛圍的惡性循環絕不是危言聳聽,就在本賽季中超聯賽還剩下4輪結束時,球員李毅成為隊中的助理教練,這讓很多球迷大為不解:即便助理教練不用獲得上崗證書,也不該如此草率行事啊,而從助理教練到教練,也只是咫尺之遙。
“一個教練要學習的,不光是足球專業知識,還要有社會學知識、管理學知識。”金志揚說,“足球不能離開教育,中國足球必須要改變沒有文化的莽撞面貌。”
本報北京9月13日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