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教學名師獎頒發 感受名師的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
發布日期:2006-09-13 閱讀次數:
http://www.china.com.cn/txt/2006-09/09/content_7145673.htm
中國網 | 時間: 2006-09-09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第22個教師節到來前夕,第二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頒發,來自全國各地的百名教師戴上了熠熠生輝的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章。
傾聽名師們娓娓講述對傳道、授業、解惑的理解,感受到的是他們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是他們“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學術魅力與人格魅力……
師德和師能:教師立身的兩塊基石
師德是人格力量的源泉,師能則是“教人求真”的保障。名師們對師德和師能有著深刻的理解。
從教44年的貴州師范大學教授項昭,長期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他說:“作為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高尚的師德和高超的師能是教師使命和責任的兩塊基石。”
“我很幸運,當年求學時遇到了一批好老師,他們的為人和治學態度永遠是我的榜樣,時時激勵著我像他們那樣教書育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吳昌林感慨地說。
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董常生執教26年,經常在充滿刺鼻的福爾馬林和腐敗氣味的實驗室中度過,卻毫無怨言。他說:“當我們面對學生的時候,沒有任何理由懈怠,他們無限的潛力等待教師去引導挖掘。我的學生中有大有作為者當然值得高興,而那些遵紀守法、腳踏實地,為社會默默無聞作貢獻的大多數,令我感到欣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大元深情地說:“做一個有學術良心的學者,做一個學生愛戴的好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與期望。”
教學與科研:教師飛翔的兩翼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的重任,兩者既對立又統一。沒有教學,科研往往無法確立方向;沒有科研,教學也就失去了基礎。名師往往能夠在這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
兩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越認為,教師不斷進入學科前沿,將自己科研新成果結合進教學,是教學發展的必要條件。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把科學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
長期堅持在本科教學第一線的云南大學教授崔運武認為,當代大學的教育教學需要長期研究和不斷投入,這無疑是一個需要專注、需要付出、充滿艱辛的過程,也是能收獲創造的歡樂過程。追求具有學術水平的教學過程,也是提高大學科研水平的過程。
“大學教師的使命之一就是培養科學研究專門人才。要完成這一任務,教師本人首先要從事前沿性的科學研究,才能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北京大學教授蔣紹愚說,“與此同時,老師還要滿腔熱情地對待學生,不能把教學看作科研之外的附帶工作。”
教書與育人: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教書和育人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教書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堅持教書與育人并重,是名師們的畢生追求和共同心聲。
“所謂只教書不育人的教師是無法存在的。”作為一個在教育戰線上已經奮戰40余年的“老兵”,石河子大學教授曹連莆笑稱自己始終堅持做好兩件事,一是育人,二是進行作物育種。
談到教書育人的基本經驗,曹連莆說,他的做法是“三式育人”:一是“大水澆灌式”,就是充分利用專題報告等多種形式,集中給學生進行正面的理論教育;二是“雨露滋潤式”,就是在課堂內外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三是“整枝打杈式”,就是按照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自覺遵紀守法的好品德。
北京大學教授蔣紹愚說:“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教師嚴謹的學風、創新的精神、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關愛,都會給學生深刻的影響,幫助他們培養起良好的品德和學風。”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王玉鳳常愛說幾個“不”字:學生的事情不能等,不能馬虎,不要埋怨。為了學生,她經常加班,自己墊錢買實驗材料。兩個長期參與實驗室建設的研究生畢業找工作期間經濟上遇到了困難,王玉鳳毫不猶豫地掏出了5000元錢。
“教師必須有心。”王玉鳳說,“每當學生們圍在我的身邊問這問那、無拘無束地和我探討問題時,那種信任、那種融洽、那種滿足……我感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新華社記者呂諾、張宗堂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