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雷達專家做試驗 自己騎車當靶標
發布日期:2006-07-03 閱讀次數:
今年72歲的毛二可院士將雷達和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
《北京青年報》 2006年6月30日 A1版
記者:鄧興軍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10500481
從北疆到南海,矗立著一座座高度警惕中的雷達,“守護”著祖國和人民。這一座座時刻警惕而精確跟蹤監控目標的雷達,凝聚著在國防科研軍用電子領域無數奮斗者的心血。今年72歲的毛二可院士及其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雷達技術研究所的科技創新團隊,正是這些奮斗者中一個杰出的群體。
■全國第一批學習雷達
雷達專家毛二可院士與雷達的不解之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那一年,正在重慶南開中學讀高中的毛二可參加了學校的無線電協會,自己動手裝配了一個電子管收音機,開始從浩瀚的天宇中捕捉神秘的電波。四年后,他考入北京工業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電機系。1953年因國防建設需要,他所在班級改學雷達專業,于是他便成了當時全國地方院校中第一批學習雷達專業的大學生。從此,毛二可的一生便緊緊與雷達科學聯系在一起。
在大學畢業設計階段,以毛二可為主的幾名同學成功地完成了電視實驗發射中心的研究設計,取得了郵電部頒發的我國第一電視頻道執照。“1956年的中國第一頻道,所發出的信號就是一個測試卡的圖像。兩年后,他留校任教。講雷達系統課程的毛二可在學校參與建成國內第一家實驗用電視發射臺。”
1959年以后,毛二可一邊翻閱國外文獻一邊做研究,堅守在雷達專業上。“文革”期間,毛二可和他的團隊始終忙在科研一線,并終于研制成功“高頻相位計”,這個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大大加強了我國防空預警系統的測試能力。1981年以來,毛二可院士主持完成了21項重要工作,在雷達雜波抑制信號處理和雷達跟蹤信號處理方面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我國雷達動目標顯示、檢測性能及跟蹤的精度和速度。
■做雷達試驗72歲老院士自己騎車當“靶標”
“一個科學家如果對他從事的研究沒有興趣的話,很難出成果。”正是興趣使然,毛二可才一直戰斗在第一線,無論什么樣的逆境都沒有使他動搖。50多年來,他將雷達和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
做雷達試驗,需要“靶標”。“身為院士的毛老師還經常自己當靶標,親自騎著自行車或摩托車跑來跑去。”北京理工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常務副書記張笈回憶說,“但是,由于車速太低,和真實情況相差太遠,毛老師就利用打麻雀用的小彈弓的原理,發明了一種大彈弓,打出鋼珠代替運動目標,進行雷達跟蹤測試。就是這么一個土得掉渣的東西,解決了平日實驗中難以解決的模擬目標問題,節省了十分有限的科研經費。”
■近300名研究生前赴后繼梯隊研究新雷達
毛二可院士把雷達研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但他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祖國的雷達事業是無限的。毛老師一直把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作為自己的一項戰略性工作。
高梅國博士是一位難得的人才,畢業后他被分到外地工作。毛二可得知后,立即向學校領導申請把高梅國調回。但那時,要申請一個進京戶口談何容易。進京手續一辦就是兩年多。為了留住人才,沒有學校的教師身份,毛老師就從老師的獎金里擠出錢來,給高梅國發工資;沒有學校分給的住房,就由研究所出錢租房。最終,經過學校多方努力,高梅國才成為雷達所一名正式職工。現在,高梅國已是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雷達高分辨率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大樹底下不長草”。當這句俗語成為許多行業人才青黃不接的寫照的時候,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卻聚攏了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達技術所創新梯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