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毛二可:投身雷達研制五十年不悔
發布日期:2006-06-28 閱讀次數: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28/content_4759153.htm
《北京晨報》2006年06月28日
記者 李嵐峰
毛二可院士被北理工研究所師生視為“精神領袖”
在北京理工大學的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騎著自行車上下班,他就是毛二可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雷達專家。北京理工大學雷達技術研究所雖然屬于小規模研究所,卻在強手如云、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得到了業界的充分肯定與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被該所師生視為“精神領袖”的毛二可院士發揮了核心作用。
為雷達,矢志不悔五十載
從1956年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到現在,毛二可院士已經為中國的雷達事業工作了整整50年。而早在1947年,當時在重慶南開中學讀高中的毛二可參加了學校的無線電協會,自己動手裝配出了一個電子管收音機,從那時起,他便對無線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大學后,他成了當時全國地方院校中第一個開設雷達專業的第一批大學生。從此,他的一生便緊緊與雷達科學聯系在一起,與新中國的雷達事業聯系在一起。
在接受采訪時,毛二可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幾十年如一日潛心于雷達事業,完全是因為“對雷達的喜愛”,也正是因為興趣,這個如今已經七十多歲的老人仍奮戰在雷達研究的第一線。60歲以前,他一直保持著每周7個工作日,60歲以后,他仍然堅持正常上班,寒暑假、節假日不休息也成了毛二可的習慣。“毛老師是每天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批人之一”,雷達所的學生個個都對毛二可深懷敬意,在他們眼里,“毛老師就像一個慈祥的祖父”,同時,毛二可對雷達事業的執著也讓他們感動。
重人才,團隊模式促成果
北理工雷達研究所往往是以一個團隊的形象被外人提起,這個團隊的建立和發展,同樣傾注了毛二可很多心血。毛二可很早就認識到,高校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依賴于一支高素質創新團隊的建立。他一直把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作為自己的一項戰略性工作。十多年前他就說:我現已50多歲,我們要多培養年輕人,把他們帶上路,這樣雷達研究才能后繼有人。
為了解決青年教師的生活困難,從來沒有為個人待遇向組織提要求的毛二可和其他老同志費盡了心血,多次找校領導和主管部門反映情況。為了留住人才,毛二可不僅想方設法地解決年輕人的后顧之憂,還竭盡所能為年輕人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獲獎人員名單和學術論文署名,他一次又一次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學生后面,甚至不署名;學校為院士專門提供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他讓給青年教師及博士生作為工作室。他尤其注重選拔培養基礎好、事業心強、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好苗子為青年學科帶頭人。他經常說:雷達技術研究所只有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學術骨干,才能使事業不斷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一席之地。
“年紀大不要緊,重要的是我還能在崗位上發揮一定的作用。”毛二可說,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多為年輕人創造條件,使他們更快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