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我們的目標是:體育回歸教育
發布日期:2006-05-09 閱讀次數:
——來自國內首支全學生乙級球隊、北理工大學足球隊的調研報告
來源:新京報 2006年5月8日 摘編:段 煉
2006年4月28日,北京理工大學足球俱樂部正式成立。在成立儀式上,俱樂部向外界宣布,北京理工大學足球隊將參加今年的中國足球乙級聯賽。而這意味著,京城足球自職業聯賽以來首次在中超、中甲和乙級三級聯賽中同時擁有自己的球隊。
北理工俱樂部是國內首家由高校自主經營的足球俱樂部,也是第一支由清一色的學生軍組成的“職業”球隊。盡管國內足壇目前的生存環境并不算景氣,一支足球俱樂部的興盛和衰亡都不能被視作一件能成為熱點新聞價值的事情,但北理工是一個例外。它的誕生一度被外界看成中國足球的一次洗牌。盡管洗牌的過程是茫然的,結果是未知的……
王緒說踢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每次踏上球場就會興奮起來,因為相比較而言,上午的功課更讓他們頭痛。
除金志揚外,北理工隊的教練都來自該校的體育老師。
趕上比賽,球隊管理人員還必須出面向學校申請調課。
因為服裝緊張,金志揚在帶隊訓練的時候穿的還是當初在國家隊時的那套已經破了的服裝。
觀察篇
給中國足球染上一點兒書卷氣
高校中成立體育俱樂部在中國也已經不算新鮮事。早在十年前,當時的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就成立了精獅籃球俱樂部,后來因為種種問題夭折。延續這個軌跡,北理工足球俱樂部的成立便水到渠成。
之所以受到外界廣泛關注,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這支球隊的所有隊員都是經過正式高考,并且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注冊。]
「面子工程」誕生背景
北理工想揚名人大要減負
北理工足球俱樂部的成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初學校為了打出知名度而實施的一項面子工程。由于教育體制改革,各高校招收學生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學校生存能力的集中體現。北理工盡管屬于一類本科,但要想更上一層樓還要具備其他方面的相關知名度。“大學就是一個培養人才的地方,我們之所以組建這樣一支球隊,就是希望向外界證明,我們學校并不只是能培養理工人才,同樣也可以培養體育人才。”楊賓接受采訪時說。
楊賓(北理工副校長)
目標1 用體育提高知名度
楊賓現任北京大學生體育協會主席,他堅信只有體育能夠做到在短時間內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楊賓介紹說:“我們要為理工大學打造一張名片,足球這個項目受關注程度高,所以決定組建一支足球隊。”幾經周折,北理工終于從人大附中物色到了一支由應屆高中學生組成的球隊,而這些隊員再通過參加全國高考被北理工錄取。“我們當時也是同人大進行過多次協商,他們如果要,我們肯定不能挖人家墻腳,報名前夕我們從他們那里得到的消息是不要了,所以我們才全面接收。”楊賓說。
而人大之所以沒有接收這支球隊,一個主要原因是當時他們已經擁有了一支屬于自己的大學生足球隊。這支球隊在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中獲得第七名,如果把附中這支學生球隊再吸收進來的話,人大足球隊的人數將嚴重超編,經費問題很難解決。出于諸多考慮,人大最終選擇放棄了這支“潛質不錯”的球隊,但沒有想到,恰恰是這支球隊日后成就了北理工在全國高校聯賽中的三連冠。
目標2 參加更高級別聯賽
“球隊總要有一個更高的發展目標,我們已經連續拿過三屆全國高校足球聯賽冠軍,一味原地踏步意義不大,因此我們就希望參加更高一級的足球聯賽。”楊賓回憶起創建足球俱樂部的初衷時說:“我們在注冊時也遇到了一些麻煩,由于學校不具備參加中國足協組織職業聯賽的足球俱樂部的資格,我們繞了一個小彎通過北京市大體協才完成了注冊。”
目標3 將資格轉手來套現
“如果球隊成績特別好,打上中甲了,費用增加,而學校又暫時無力承擔這筆費用,那個時候俱樂部將何去何從?”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楊賓。“首先,我們的初衷是將這個俱樂部一直辦下去,讓踢球的孩子可以上大學。其次,比如俱樂部升到更高水平的聯賽,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格轉手,換來的資金又可以發展足球俱樂部。”楊賓說。
「大環境」中國足球的學歷
很多球員沒讀完初中
足球是中國體育推行職業化的第一塊試驗田,從職業聯賽開始以來,各球隊便相繼建立起自己的足球學校,從而完善梯隊建設。目前中國最著名的足球學校是位于秦皇島的中國足球學校,這里的學生每年要交兩萬左右的學費,這里涌現出陳濤、閆相闖等成名球員。其他諸如徐根寶在崇明島的上海有線02俱樂部、山東魯能足球學校、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下屬的各個足球學校都在圈內擁有較高的聲譽。
“足球本身就是培養人的一個手段,現在我們的做法甚至都不如當初計劃經濟體制,那個時候還能上到高中,現在基本是初中就不念書了。所以說,成立這個足球俱樂部就是要讓體育回歸教育。”———金志揚由于缺乏整體的監管,相當一部分足校漸漸淪為以贏利為目的的工具———在對孩子的足球技能加以培養的同時卻忽略了素質教育。擺在這些孩子面前的除了踢進職業隊以外,沒有第二條路。
談及這一現象,目前擔任北理工俱樂部高級顧問以及球隊主教練的金志揚掰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你看每年中超轉會榜上有多少人最后無球可踢?他們在下崗后看哪里成立一個乙級隊立刻就過去,過一天算一天,根本就沒有保證。他們從小就只接受足球訓練,根本就沒有別的本領,以后生存都是問題。”讓足球這個項目逐漸真正向教育靠攏,這是北理工一直以來的承諾。從原來的學校找職業或者專業運動員為學校充門面,到現在學校真正依靠自己的學生來展現學校體育教育水平。
「生活樣本」
伙食費每月240元服裝每年發一次
王緒(北理工足球隊隊員)
王緒是應屆畢業生,由于學校已經將他保研,所以他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急著去找工作,但是他必須和其他畢業生一樣完成畢業論文和答辯,這是他一直以來最撓頭的難題。在他QQ的個人說明上寫著:我不想寫論文了,難受!
洗澡·這時候最輕松
經過下午兩個小時的訓練,王緒回到宿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脫光衣服,直奔集體浴室。不一會,浴室里便擠滿了人,在門外便能聽到里面亂成一團。“三叔(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隊員,1979年出生,比年齡最小的隊員大出整整8歲,因此被不無調侃地稱作三叔),你這腳今天可真是神了,超級世界波,你可得好好保養一下。”“王緒,你今天那腳球,一個字,臭!來,我給你洗洗。”緊接著是嘩的一聲。“啊,涼水!”
伙食·比非體育生強
王緒告訴記者,每天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真正忘記精神上的壓力:“學校給隊里6個研究生的補助為每月900元,本科生是600元。
一個月前球隊宣布打乙級聯賽后,隨即又規定每人每月要扣除240元伙食費。每天早晨和中午,大家都在一起聚餐,午餐四菜一湯,兩葷兩素。”當記者拿他們的伙食和非體育生相比時,他搖搖頭說:“伙食已經不錯了。雖然跟職業球員沒法比,但我們是學生球員,最要緊的是學生身份。”
黨支部·官大也要看狀態
一個月前,王緒住在老一號樓。自打學校決定打乙級后,足球隊便開始了統一管理。王緒搬進21號宿舍樓308房間,同屋住的是幾個老隊員———球隊黨支部書記姚遠、隊長袁微和技術組組長于飛。“在我們隊里,不光有他們這些‘官’,還有生活委員、學習委員、組織委員……可甭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狀態不好,照樣上不了場。”
服裝·每年發一套
隊里的服裝一年發一次,新隊員剛來時會領到一套衣服,但這個時候老隊員是沒有的。在訓練中,王緒穿著一雙斷底的足球鞋,據他自己介紹,斷底的球鞋是去年打大學生聯賽的時候發的,穿了一年底就斷了,一直在訓練中將就著穿。“既然參加了乙級聯賽,肯定要發新裝備了,所以它也要下崗。”說著,他將這雙球鞋順手扔進垃圾桶。
樓道·給球鞋放風
為了保證他們的休息,學校在他們住的樓道里安上了鐵門,同時還配備了專門的浴室、洗衣機和飲水機。進入鐵門后,記者發現,樓道里7個鞋架上面放滿了鞋,隊長袁微告訴記者:“踢球腳臭,不可能每天刷鞋,更不可能每天換一雙。放樓道里面,集體除味。”
「學習·訓練」讀一上午書,踢一下午球
每天早晨7點,照例是球隊出早操的時間,風雨無阻。
袁微說:“職業隊的出早操是活動,而我們的早操是讀英語。”20分鐘的早操時間后,隊伍集體開進食堂,吃過早飯,隊員們便背上書包走進教室開始新一天的課程。和其他高校、其他專業一樣,他們也經常會趕上幾個班級在一起上大課的機會,這時候為了能有一個好座位,他們也要提前背著書包去占座。
上午的課結束后,12點鐘,球隊集合吃午餐。之后是短暫的午休時間,下午3點半準時開始兩個小時的訓練。王緒告訴記者:“訓練之后是很累的,有時候晚上有課真的不想去上,可沒辦法,隊里有規定啊!”記者從《足球隊管理手冊》上發現:凡無故缺課、曠課者,取消其本人學年評優資格。正是這樣一條硬性規定,讓隊員們一時也不敢有開小差的念頭。
作為校園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足球隊受到的關注總難免多于普通學生,這使得隊員們在平時生活中對自己的形象也格外注意。“在校園里,我們不可以像其他學生那樣抬頭走路,那樣會有人說我們傲慢;不可以像其他同學那樣開懷大笑,否則會被說成猖狂;也不可以像其他學生那樣和女同學在校園中漫步,否則,會被笑為輕浮。”一名隊員說。
每逢比賽,球隊星期五出發,星期六參加比賽,星期天必須返回學校。缺課很明顯是要影響學習的,王緒告訴記者:“缺的課肯定是要補的,代課老師會在我們在校期間給我們重新安排學習。
要是能把缺的課補回來,我們就和非體育生考一張卷子,實在安排不過來,也可能單獨出卷子。”
人物篇
做試驗田,就要做高產的
金志揚(北理工足球隊主教練)
“我們這里的足球俱樂部就如同一個火種,如果全國有一百所大學都有這樣的足球俱樂部,那么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很多中學和小學也會加強足球方面的培養,這樣做就會更好地在全國普及足球并且會逐漸使家長們認可這種模式。你看韓國的職業聯賽實際上就是大學生聯賽,那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運作樣本」CUBA
從前蘇聯向歐美過渡
目前中國體育的培養機制既不像歐美國家那樣靠職業化和大學培養來產生世界冠軍,也逐漸脫離了前蘇聯的體校培養模式,正處于一個體制轉軌期。在這一特定時期中,利用大學來培養體育人才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嘗試。
在大學中進行高水平運動員培訓,并不等同于原有的將專業運動員直接引入校園。
目前,國內高校體育培養模式最健全的是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這里的學生完全是通過高考走入高校,而且絕對不能有專業運動員背景。
CUBA創始人恭培山先生一再強調不能攙假,哪個學校敢引進運動員就要嚴查。北理工足球俱樂部的創辦思路與CUBA有相通之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練習體育的孩子可以上學。
目前,金志揚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經驗摸索一條培養中國足球運動員的新路,也正是這一點使他與北理工走到一起。對此他說:“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是發現一條新的道路,不能再提前榨取運動員的能力,讓他們在沒有到達巔峰的時候就已經衰退。”
「運作瓶頸」體能與天賦
不能再“寅吃卯糧”
對于中國運動員的培養,金志揚有自己的想法,他說:“很多孩子沒有運動天賦,但是從小就在這條路上走,時間長了,肯定要比有這個天賦但不是從小就接觸足球的孩子表現得要好,問題是他們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們處在巔峰的時候,其他國家的運動員還在上升期。
你看,我們有很多少年隊甚至青年隊都有非常出色的發揮,為什么到了成年隊就不成了?
就是因為我們在小的時候過度開發,使他們的能力提前消耗,當其他國家的隊員經過培養成長起來的時候,我們已經衰退了,你肯定就打不過人家了。”學生運動員參加職業聯賽有一個很大問題,就是自身的能力和身體條件不如職業運動員。“現在這支球隊同乙級隊只能拼一拼,對于成績我們沒有什么硬性的要求,這是一條新路,如果你指望短期內出成績就不現實了。”談到高校運動員的培養時,金志揚這樣說。
反思篇
中國的足球聯賽需要“秀才”
足球是一項燒錢的運動,錢多錢少成為球隊成績好壞的決定性因素。
「成本核算」為錢所困
宏登沖甲沒賺一分錢
且不要說還沒有換上職業化面孔的北理工足球俱樂部,即便中超、中甲俱樂部也無一不被造血問題折磨得焦頭爛額。為了獲得贊助,上海國際不惜遠嫁西安;北京宏登在沖上中甲之后,聯賽已經打了七輪,至今尚未見到一分錢的現金贊助。
球隊經營公式
年預算:200萬-300萬
已獲贊助:100萬(來自浪潮)
剩余資金:八方化緣
與其他球隊不同,北理工所擁有的學生球員是不需要發放工資的,而這無疑將為俱樂部節省一大筆開支。
“我們一年的預算大約在200萬元到300萬元之間,我們確實沒錢。”說到這里,楊賓也頗感無奈。
球員不用發工資,也不用為發展梯隊建設投資,更不用為買某個職業球員花費高額的轉會費。因此,他們能夠高效率地完成所有手續注冊。按照乙級聯賽北區賽程,北理工在5月6日要迎來首場比賽。但是,由于資金問題,新疆某球隊宣布退出,首輪輪空的北理工13日將在主場迎來乙級聯賽的第一個對手北京巴士。
「發展前景」被遺忘的一代
未來仍需自己埋單
北理工摸索的這條學校體育同競技體育相結合的道路可能對以后中國職業體育的發展提供創意,但對于目前這批身處其中的人尤其是球隊的學生球員來說,他們注定要成為被遺忘的一代。
考試:學校給予補償受傷:為運動員上保險對于耽誤下來的文化課,楊賓胸有成竹地說:“我不擔心學生的就業問題,去年畢業了4名球隊的學生,現在都找到了工作,而且都很不錯。他們本身有學歷,而且又有專業足球技能,我想在找工作的時候應該成為他們的優勢。”除此以外,他們還為學生配備了專門的課程,并且在考試方面也會有相應的補償政策。
即便如此,就真能解決學生的全部問題嗎?很多球員在底下也有過類似顧慮,比如沒有時間學習,各方面的能力同其他同學相比必然有差距。除此之外的另一個隱患是:在同其他成年球隊比賽的時候,一旦受傷怎么辦。對此,楊賓也有自己的考慮:“我們會為每個運動員上保險,如果有傷我們會對學生負責的。”還有,這支理工大學足球隊如果沖上中甲就會對學生的未來產生影響嗎?
“我們真希望沖上中甲,那樣就可以打更高水平的比賽,不過真到了那個時候,估計球隊就要換人了。”一名隊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這代人就是鋪路人,但我們熱愛足球,大家對此都很清楚。”
專題采寫:本報記者張磊 實習生劉洪慶
專題攝影:實習生劉洪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