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萬余探頭保駕高校
發布日期:2006-03-27 閱讀次數:
《北京晨報》 2006年3月24日
http://www.beijingdaily.com.cn/WLZB/20060324/GB/WLZB^1686^4^24R105.htm
■九成學生更感安全 ■五成學生怕泄隱私
核心提示
高校織就安全網
2001年,北京市啟動了“高校科技創安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共動用資金1.8億元,安裝攝像頭萬余個。由報警系統、攝像頭、監控室組成的一張高科技安全網絡,基本覆蓋了北京所有公辦高校。2006年的第一個學期開始,各高校的安全情況如何,學生對此的反應又如何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北大、北航等北京多所大學,進行了詳細的調查。
高校探頭·現狀
重點區域
安裝到位
學校門口、主要路段、食堂、教學樓、宿舍樓門口、財務科等重點防范區域都安裝探頭。
初衷:鎖定校園賊影
瞅準了大學生的防范意識較弱,北京市各高校成為盜竊案比較多發的地區。這類案件在食堂、教室、圖書館出現的頻率很高。手機、筆記本電腦,因為易攜帶且價值較高,成為偷盜者最為心儀的“獵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衛處袁處長,長年從事高校安全工作,他告訴記者,犯罪分子普遍年齡偏低:“這些年,我們發現,在作案時他們會打扮成學生模樣,背著書包,很容易讓學生們降低對他們的防范心。”
安裝:覆蓋道路建筑
新學期伊始,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發現,校園的道路兩旁出現了一些“不亮的路燈”,其外形與路燈十分相似——“燈柱”頂端,是一個半圓球體的黑色玻璃罩。這種“不亮的路燈”的“燈罩內”便是一個攝像頭,其旋轉角度能達到360度。
在記者走訪的北航、理工、外經貿、北大、人大等5所大學中,在人員流動性大及密集區域都能見到攝像頭的“身影”:大門及主要路口路段;食堂門口及內部;教學樓的樓梯、走廊;宿舍樓門口及大廳;辦公樓的出入口、樓道及財務科等重點防范區域,部分學校在教室、閱覽室也有安裝。
北航安裝攝像頭320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二期工程完成后,攝像頭達到404臺,清華大學安裝數量近千臺。據了解,各高校使用的攝像頭旋轉角度、變焦范圍有所不同,造價從5000到1萬元不等。
效果:發案明顯下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工大學在眾多高校中較早開始安裝工作。2003年年底,北京理工大學監控系統一期工程竣工后,與往年同期相比,治安案件發案率下降了33.3%,火災事故下降了78.8%。利用其防控系統,北京聯合大學曾抓獲了在十幾所大學作案百余起的慣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衛處袁處長告訴記者,本學期開學一個月以來,整個學校只報案一起。“按照經驗,以前每個月至少也要有五六起。”
對于校園而言,安裝攝像頭不僅能震懾犯罪分子,同時可以保存作案現場資料。通常情況下,各學校對監控錄像作7到15天的保存,以保證學生報案后可以及時調出。對于與已經報案的案件有關的錄像,學校會作長期保存,以供公安機關提取證據。
高校探頭·體驗
錄像調出記者身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02個攝像頭的錄像匯集于總監控室,由4名保安24小時輪班監控。
監控:4人晝夜輪班
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設在保衛處的總監控室。監控室門外“監控重地閑人免進”的牌子十分醒目。推開門,首先看到的是占據一整面墻的電視屏幕。正中的主屏幕上,正顯示學校北門一施工工地的情況。其左右各有16個小屏幕,分別顯示教學樓樓道、各路口、大門的情況。據屏幕大約一米遠,并排放著8臺電腦,其上分別有不同攝像頭的分畫面。兩位身著制服的女保安正坐在電腦前,通過操作臺在各攝像頭之間切換。兩名女保安,一個21歲、另一個19歲,雖然年齡小,但通過她們已經抓到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做這個工作時間長了,看一下就能辨別出哪個人的形跡比較可疑。”一名女保安告訴記者。保衛處袁處長告訴記者,考慮到監控工作需要較大的耐心和細心,他們特意請了4位女保安,專職在白天進行監控。
全校404個攝像頭拍攝的錄像匯總于此。同時,24小時,有4個專職人員白天夜晚輪班。同時校園報警電話安裝在監控室,一旦有突發事件,工作人員可以隨時將攝像頭對準,同時對人員進行整體調配。
錄像:發現記者身影
為了證明該系統的有效性,記者向工作人員提出希望看到自己進入學校時的錄像資料。在詢問了記者進入學校西門的時間后,工作人員隨即將記者帶到一間辦公室。通過電腦將該時間段的錄像資料提取出來,并要記者在一旁等候一會兒:“因為可能涉及別的學生隱私,我要先看一下,把有關你的截下來。”幾分鐘后,屏幕上出現記者從西門走進學校,在門口向保安詢問保衛處地址的20余秒畫面。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保衛處的工作人員,其他人不得進入。即使來報案的學生,也只能在另外一間辦公室,通過電腦看到與案情有關的某一時段錄像。同時,為了保證電腦中保存的錄像資料不外泄,監控室電腦系統單獨鋪設光纜,與校園網以及外網并不連接。
高校探頭·調查
五成擔心泄露隱私
被調查者主要擔心非工作人員進入監控室偷看及惡意盜取監控錄像,泄露個人隱私。
九成:安全感增加
記者對北京10所學校一百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其中91%被訪者認為,安裝攝像頭后感到更加安全。一些通過攝像頭破案的學生,對于其作用感觸更深。在顯著位置安放的攝像頭讓學生們感覺到對犯罪分子起了某種程度上的威懾作用,在夜間出行或者偏僻道路上安全感增加。
同時,有學生在調查中表示,曾經在報案后被告知攝像頭當時正在維修中,無法提取錄像。“究竟有沒有投入使用,有沒有專人進行防控,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位同學說。
一成:不知裝探頭
在回答“是否知道學校安有攝像頭”時,有一成學生表示不知道,還有不少人說,即使安裝也沒有作用。對此,袁處長表示,學生的防范意識“太薄弱”,“我們發現用書包占座,四五個小時都不會來拿,多危險。”學校雖然相對人員成分較簡單,但隨著各種辦學形式的出現,學校內的人員流動性大大增強,安全問題不可小視。
半數:擔心泄隱私
49%被訪者提出了對于隱私問題的擔心,他們主要擔心非工作人員進入監控室偷看及惡意盜取監控錄像、泄露個人隱私。
調查中,中國人民大學一位大四女生告訴記者,看到教學樓的教室里安裝攝像頭,她感到有些別扭:“上課時,老師講課比較放得開,課堂氛圍很輕松。若有攝像頭監視,總覺得會拘謹。校園中情侶之間總會有些親密的動作,看到攝像頭會擔心自己被拍下來,流傳出去。”
對此,79%的被調查學生表示,學校應該公示出攝像頭的安裝地點以及工作時間,同時采取了哪些保密措施。“這些信息的公開能讓我們更安心。”
●探頭·故事
“小迷糊”找書包
北京大學二年級的小楠,因為經常丟三落四被同學稱為“小迷糊”。去年10月份,她回到宿舍時,突然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出門時,帶走的裝有筆記本電腦的書包不知道被她落在了哪里。學校保衛處接到報案后,工作人員按照“小迷糊”提供的路線,為她找出了這段時間的監控錄像。最后發現“小迷糊”下課后,將書包放在桌子上并沒有拿走。“一個男同學發現后交給了教學樓的工作人員,我的筆記本就這么失而復得了。”
校園內凌晨分贓
2005年5月30日凌晨5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校園內十分安靜,很多學生還在夢鄉之中。監控室內,工作了一夜的兩位保安通過攝像頭,發現4個形跡可疑的男子分別從學校的兩個門進入學校。攝像頭立即鎖定4名男子,最終他們在草坪處會合,同時從兜里向外掏手機等物品。監控人員意識到他們可能在分贓,立即通知了保衛隊隊員。就在4名男子準備駕車離開學校時,將其擒獲并送至派出所。
原來,這4名男子凌晨剛剛在昌平某小區內搶劫一名女子,他們認為大學內人少相對“安全”,便來到學校內分贓。這4名男子在一個月內,團伙連續搶劫4起,當時正在被昌平警方通緝。
學生爭議
宿舍樓道
能否安裝
2005年,關于宿舍樓樓道是否應該裝攝像頭一事在大學生中引起了一場廣泛的討論。討論起源于一篇關于北京某高校在女生宿舍樓樓道內安裝攝像頭的報道。記者近日來到報道中提及的學校,據該校同學講,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聞,在網絡上引起了一番討論。爭論主要關于這樣做是否侵犯學生的隱私。“宿舍對我們這些外地學生,就像一個家,在家里安個攝像頭,多別扭。”一位在讀大三的女生告訴記者。
據了解,最終該校并未安裝。而記者從其大學了解到,因為看到學生關于此事的討論,很多大學都打消了在宿舍樓道里安裝攝像頭的想法。
專家觀點
為了安全
應該接受
中國人民大學一位社會學家表示,大學校園安裝攝像頭的問題應首先看其目的。出于安全目的安裝,其作用是積極的,作為學生可以接受。“但出于監視目的,就讓人不太能夠接受了。”校園內,存在公共范圍和個人范圍兩個不同的區域。作為學生,會反對在其個人范圍內安裝。但實際工作中,兩者之間的界限十分模糊,判斷起來存在很大困難。這也是目前對宿舍樓道是否應該安裝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
隱蔽安裝
應該公示
中國政法大學一位法學家表示,目前,在公共場所安裝攝像頭,不能隱蔽起來,如果隱蔽安裝應該公示。對于錄像保存應該嚴格管理,防止外泄。對于學生議論集中的教室、自習室,專家表示,對于是否侵權界定起來存在一定難度。主要因為教室介于公共場所和私人場所之間。
鏈接·名詞
高校科技創安工程
為解決校園防范面積大、防范盲點多、防范人力不足、犯罪分子手段多樣化等一系列校園治安保衛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于2001年5月啟動了高校科技創安工程,在高校中建立安全技術防范系統。該工程是以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為重點,以技術防范為途徑,以中央監控室為紐帶,以全校范圍的電子監控為輻射的新型校園安全防范體系。整個體系包括門禁系統、攝像系統、巡更系統、報警系統等多個部分。
截至去年年初,包括北大、清華、北航、北理工在內的43所高校已經完成科技創安工程,在校園內布下了攝像探頭、自助報警器、中央監控室等,以科技手段對校園實施全面監控。
鏈接·案例
親昵動作被公開
2002年3月,上海兩名學生晚自修時,在有20多名學生上課的情況下,在教室后排發生的親吻親昵舉止被學校監控攝像鏡頭攝下。2003年4月7日,上海復興中學以《校園不文明現象》為題,集中播放攝錄的包括以上行為片段在內的校園不文明現象。2003年8月,兩名高中生正式向上海市虹口區法院起訴,認定上海復興中學侵犯了隱私權、名譽權、人格權,要求在報紙上公開道歉,并在校園布告欄公開張貼書面道歉聲明7天以上,賠償精神損失5000元等。
2004年8月,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原告提出的賠禮道歉、索賠5000元等訴訟請求被全部駁回,法庭同時也認為上海復興中學有值得改進完善其教育方式的地方,但這些不構成侵權。
教室裝上攝像頭
江西農業大學某學院一位老師日前任由兩位學生在課堂上睡覺,教務人員通過監控攝像頭發現后,立即通報批評。江西農大在31個多媒體教室里安裝了攝像頭,教管人員無須坐進教室,只要鼠標輕點,即可對課堂教學進行全場監控,課堂紀律明顯好轉。此舉在校園內引發一片議論聲。
江西農大教務處長許祥云說:“用攝像頭監控教學質量、課堂秩序,把原來巡視、聽課等現場的、人為的、一次性的監控變為遠程的、機器的和長期性的監控,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
然而,有的老師認為,裝攝像頭是學校對老師不信任的一種表現。
許多同學認為攝像頭除了監視老師,對學生也是一種約束。他們表示,這種做法讓課堂更加透明了,不認真聽課、遲到早退都行不通了。
本版撰文 實習記者 張睿
網絡編輯:彭曉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