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北京理工大學:搭建課外創新平臺
發布日期:2006-02-24 閱讀次數:
《光明日報》2005年2月22日
http://www.gmw.cn/01gmrb/2006-02/22/content_377835.htm
本報通訊員 董兆波 本報記者 朱振國
各式各樣的儀器、時斷時續的討論聲、一群年輕而又認真的面孔,這就是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基地的一個場景。
一提起隱形偵察機,人們不禁就會聯想起高科技、高成本,很難把它和大學生聯想起來。可是,北京理工大學的同學們突破了傳統思維,利用泡沫、塑料、木條等回收廢舊材料,憑借創新的理論,結合所學知識,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開發制作了一種從視覺、聽覺上都可以“隱形”的小型偵察機。這種偵察機能在空中飛行時達到噪音最小化,憑借機身的透明玻璃和塑料布等材質也使得它在空中具有隱身效果,通過機身攜帶的攝像頭可以進行高空航拍,利用機身上的小型電子裝置可以進行地面遠程實時控制。憑借此偵察機的這些功能,今后可以進一步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反恐和打擊犯罪等領域中。說起這架隱形偵察機,參與研究的同學們非常自豪地說:“我們就是想能夠利用最低的成本,真的做出點創新性的東西來,希望通過實際動手能為國防科技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注重依托國防專業特色,對學生進行國防意識教育,通過開展大學生軍訓、航模飛行表演、兵器學術論壇、機器人技術培訓等活動,寓國防教育于日常工作之中,將國防教育與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延安精神與校園文化教育相統一,將軍工專業特色與學生鉆研課題相協調。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理工大學第五屆“世紀杯”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作品競賽中,有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小型氣墊船獲得了一等獎,吸引了很多專家的注意。據作者講,這艘船是一種排雷船,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克服各種地理上的障礙,在沼澤、雪地、灘途等困難地形都能進行作業,凝聚了創作者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與無數次反反復復的試驗研究。當一名女學生坐在這艘氣墊船上進行操作時,她臉上露出那自信的笑容,而作者竟只是幾名二年級的本科生。
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成功開展與學生良好的專業基礎和實驗技能是密不可分的。北京理工大學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緊密結合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平臺成為增強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以高水平的研究保證了學生創新能力持續提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