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從跟蹤研究到自主創新—記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
發布日期:2006-01-09 閱讀次數:
本報記者 黃蔚 實習生 陶琳
http://www.jyb.com.cn/gb/2006/01/06/zy/4-zb/1.htm
《中國教育報》2006年1月6日 第四版
中等個子,偏瘦,頭發花白,說話聲音不大,但是做的事情可不小。他就是著名的雷達專家、國防科技戰線的著名科學家,國家發明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北京市勞模、全國先進工作者等多個重要獎項和榮譽稱號的獲得者——北京理工大學毛二可院士。
與雷達的不解之緣
1956年作為我國第一批雷達專業的畢業生,毛二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二可教授進入學校的雷達技術研究所工作。在一些人紛紛離開了科研崗位的日子里,毛二可和一些同志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主動開始了在雷達及通訊系統中有重要作用的測試儀器“高頻相位計”的計劃。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斗,“高頻相位計”終于研制成功,從而填補了國內的一項空白。
為了學術上的每一步突破,他曾不顧電磁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累計上機1000多個小時;為了驗證工作原理的正確性,他曾在部隊的靶場、空曠的海邊,或受著夏季烈日的炙烤,或忍著冬日刺骨的寒風,一絲不茍的進行驗證。
毛二可教授領導雷達研究室多年,共獲得國家發明獎6項,省部級重大科技進步獎17項。他領導研發的一種新型雷達信息處理器獲1987年國家發明二等獎。九十年代他提出一種新型雷達跟蹤處理方法,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已推廣到幾種重要的雷達設備中。
“要敢于創新,走出有我國特色的科研之路”
“我們在科研創新方面做得不錯,獲得了不少獎勵。真正要提高雷達技術水平,最終還要靠實力,更需要靠創新,要提出具體的發展思路。”這是在采訪過程中毛教授提的最多的一句話。
“以前,我國在雷達研究方面較多是做跟蹤研究,就是美國有什么,發達國家有什么,我們做什么。而現在高等學校中的研究所要想在國內環境中站住腳,就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泵淌谡J為,和校外一些研究所相比,高校的人力物力都不能和他們相提并論。北理工雷達研究所總共才30多人,加上研究生才二三百人,不可能他們干什么我們也干什么。但是那些研究所都有很重的國家科研任務;不如我們靈活,我們可以根據國家新的需求,提出一些新的思路,比如,在探測隱形飛機方面,有一些國家已經作出了很大的進展,我們還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走自己的路子,才能創造奇跡。目前,雷達所在脫靶量測量系統、電子對抗和信號處理等方向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發揚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很多高校的科研體制都是課題負責制,都是五六個人的小團體。雖然在做某些研究時很有優勢,但是在面對系統性,綜合性的課題時就顯得力量單薄?!泵淌谡f,比如北航搞無人機,哈工大搞衛星都需要一個集體來完成,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單位協調一致地工作才能搞好。
在組建和培養團隊時,毛二可注意選拔培養人品好、業務基礎扎實、事業心強的好苗子。青年博士高梅國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但是畢業后去的單位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毛二可教授立即向校領導反映情況,把他調回學校工作,沒有戶口,他一次次到北京市、到學校的相關部門去爭取;沒住房,他四處替高梅國找房源,直到找到安身之處為止。后來,高梅國在核心技術的研發中起了關鍵作用。
青年博士龍騰學術思想活躍、水平高,組織能力強。在他尚未畢業時,毛二可教授多次找他談心,動員他留校工作。龍騰在毛二可教授關心與幫助下,在雷達精確制導信息處理方面的研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成為研究所的骨干。博士后研究人員吳嗣亮,在現代信號處理理論方面有很深的造詣,在參與某靶場測試設備研制中,對系統的信號處理算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提出的模型和軟件算法,大大提高了系統功能,測量精度超過預計指標。這幾位博士的成長都凝聚著毛二可教授的心血與希望。
為了讓青年人放開手腳挑重擔,幾年前他主動辭去了所長職務,自愿退居二線。
見困難,主動上;見榮譽,主動讓。在雷達所,這已經成為了一種默契。
某項有關雷達信號處理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毛二可提出來的,由其他幾位成員研制成功。在上報獎勵時,他主動要求不寫他的名字,以便其他成員上。在報“雷達仿真”項目獎時,吳嗣亮教授主動把發揮作用更大的曾濤的名字放在前面,后來該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者也因此評上了教授。
毛二可常說,成果本來就屬于大家,所有的榮譽,都應該記在集體的賬上。所里有一些老教授是從上個世紀60年代就和他一起并肩工作的老戰友,在他們退休后,他又把他們返聘回來,讓他們得以繼續發揮其寶貴的智慧和經驗。
“沒有創新點的論文沒有意義”
“雖然為同一專業的研究生,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后天的努力雖然重要,但是每個人的先天優勢也不容忽視。結合個人優勢進行課題安排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是毛二可教授的體會之一。
毛教授帶領的雷達所在進行課題研究時,老師與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的互動,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他堅持說:“如果開始的時候學生經驗不足,可以先做一些基礎的實踐性工作,老師可以從旁指導學生,使他盡快提高。而同時,由于有學生的幫助,老師的一些想法也可以盡快實現。這樣可以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學術研究的組織形式上這種高低搭配也具有較高的效率?!?
談到科研的標準時,毛二可堅持這樣一點:“搞科學技術最重要的是客觀,不需要無用的修飾。在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以事實為準,不能只有大概。研究生在創新的過程中只有實事求是,并且嚴格地執行‘客觀’這個標準,才能樹立一個好的學風?!?
在進行項目評審或者閱讀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毛二可教授如果發現文章的語言不符合科學論文對“客觀”的要求,就堅持這樣的論文不能評為優秀的科學論文。他希望通過嚴格的要求,讓現在的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們能在撰寫科學論文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毛教授認為,研究生的論文必須要有創新,創新點有大有小。創新多少于論文多少直接相關但不相等,但有的研究生論文沒有創新點,這樣的論文就沒有意義。
隨著他年齡的增加,有一些好心人勸毛二可教授:別那么干了,悠著點,身體健康是第一。可他盡管不當所長了,仍然戰斗在科研的第一線,堅持每天來實驗室加班的習慣。他說:“年紀大不要緊,重要的是我是一名黨員,還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一定的作用。”工作的激情使這位院士不現老態,在自己的科研崗位上煥發出火一樣的青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