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日報]基層干部好榜樣—追記贊皇縣干部李建東
發布日期:2005-11-23 閱讀次數:
http://www.yzwb.com.cn/main/2005-11/23/content_321525.htm
2005年11月23日 08:48:00
來源:石家莊日報記者劉嫻通訊員韓振堂張春旺魏國英
一個35歲的年輕人,只顧忘我地工作,患了癌癥到了晚期還不下火線。直至生命的最后時刻,住院僅15天就結束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臨終前,他唯一牽掛的還是工作。他用毫無力氣的手,推開口鼻上的氧氣罩,說:“看來,我暫時是不能回去工作了。”
他去了。他去得悲壯,去得“不堪回首”—當外科大夫對著他生前所在的鎮黨委一班人,用刀拉開他那手術時被切下的胃時,一個個都驚傻了:胃里全是菜花狀的異物!
外科大夫嗚嗚地哭了。
鎮黨委一班人嗚嗚地哭了。
他,就是贊皇縣院頭鎮黨委委員李建東。他一直戰斗到倒在了工作崗位上
院頭鎮是贊皇縣的礦山重鎮。八月份,天氣正值37℃-38℃的高溫時期,全鎮的礦山清理整頓工作也進行到白熱化程度。70多家礦井需要三清理一毀閉,程序之繁,難度之大,全鎮干部全部出動力猶不及。作為副片長的李建東,對身患癌癥晚期渾然不知,只當小病,不但沒有一日缺席,隨著大伙兒一天三上山,所不同的是,他經常腿疼、肚子疼。尤其是每天吃飯時,別人正常用餐,他卻沒一頓“安生”,總是捂著肚子粒米難進。除了用飯,他時常多一個早已在家熬好的中藥湯瓶子,有空就熱一下喝一次湯藥。一連一個多月,就這樣堅持在一線。
正當礦山清理緊張突擊之時,8月30日,鎮轄區內小石門水庫險情告急:大壩出現三道裂紋。
小石門水庫系頂頭水庫,庫容水量40萬立方米,險情若不被及時排除,將直接危及下游小石門、大石門、申峪、齊家莊四個村莊五六千口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一時間,水庫搶險又成了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排除險情成為擺在鎮里的首要任務,全鎮干部分成兩組,日夜守護在水庫壩上,一組由高建奇片長帶隊;一組由李建東副片長帶隊。
當天晚上,李建東帶著他的小組按照部署到達大壩值班。說是值班,其實是高強度勞動:為減輕危壩負擔,水務局運來9根9米長的6寸粗泵管,向外抽水。然而這抽水也并非易事,先后由幾個人扶起空泵管,再由幾個人往里灌水,四五桶灌不滿一根管;灌滿后這頭往庫水里一插,那頭向壩下一甩,用倒虹吸的原理排放庫水。7個人9根管,勁不敢松,氣不敢住。對于別人,無非是勞累些,但對于身患疾病的李建東來說,身體的支撐力,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然而他還是和同志們一樣抬、扛、提、拉,一氣猛干。
就這樣,李建東一直在大壩上連續戰斗將近三個晝夜。這期間,他飯沒吃好,一吃就肚子疼;覺沒睡好,險情在前,他哪還顧得上睡;就連熬好的中藥湯都沒顧上喝一口。水庫排險結束后的9月2日和3日,李建東因為肚子脹痛沒吃一口飯菜,更沒有去醫院,始終一直奔忙操勞著他牽腸掛肚的工作。9月4日,即他生命倒計時的第20天,大清早起來就忙著找車找人,要把南峪村制作的兩室建設的制度牌子,從縣城運到村里去,為了給村里省些運費。然而,他終因疼痛難忍、疲憊不支倒下了。
醫院確診為癌癥晚期。此時,李建東仿佛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真正”是有“病”了。
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工作狂”
自幼在農村長大的李建東1992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1999年調入院頭鎮,后任黨委委員,分管宣傳、組織工作,兼任鎮轄區西片副片長、經濟發展組副組長。“為農民服好務”是他的夙愿,為了心中的這句承諾,他兢兢業業,忘我工作著。
院頭鎮是由原來的三個鄉鎮合并成的大鎮,28個行政村,56個自然莊。作為分管宣傳、組織工作和西片、經濟發展組負責人的李建東來說,面、線交叉,縱、橫交錯,宏觀、微觀兼顧,常規性工作和突發性事件的穿插,縱有分身術也是忙不過來的,但為了盡到職責,他占用了大量的休息時間,起早貪黑,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哪個村開會發展黨員(大多在晚上),他有請必到;作為宣傳委員,他把全鎮的文化工作搞得紅紅火火,河東村的旗鼓、院頭村的小歌舞《摘棗》等,都浸透著他的心血;在脫貧致富奔小康大討論活動中,他積極搜集信息,編印簡報;為了促進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他不辭辛苦,走村串戶,致力于改變村容村貌和不良傳統習慣;到農村指導工作,他碰上什么抓什么,遇到什么幫什么,常常深更半夜回不到鎮里。
院頭鎮山場面積占總面積95%以上,經過多年的綜合開發,山上棗樹林立,雜草叢生,防火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逢山上起火,李建東總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撲火第一線。2003年剛過完年,有一天晚飯剛做好,聽說石柱山著火了,他騎上摩托就出門。在山上,哪里火大,他就往哪里跑,差點被圍在火里出不來,等火熄滅回到家時已是后半夜了,一身衣服掛了個七零八落。今年3月鄰鄉的牛山溝起火,他最先趕到現場。別人笑著問他:“別鄉的事你也管?”他答道:“別鄉的百姓也是百姓,別鄉的財產也是財產。”
常年無規律的生活,緊張的工作節奏,加上以身作則、做事認真,致使李建東積勞成疾。腿痛,怕風吹,以為是騎摩托落的病,最大不過風濕性關節炎;饑一頓飽一頓落的胃疼,只不過嚴重了點兒。他從不當回事兒。家里人無數次催他到醫院全面檢查一下,他都以工作太忙為由一推再推。癥狀重了,他吃些藥頂頂,卻壓根沒放在心里。
從沒時間管管自己的家
李建東上有75歲的老父親,下有上小學的女兒,妻子沒有工作,因為自己的房屋風雨剝蝕,搖搖欲墜,早已不能住人,只好寄宿在大哥家中。全家人靠著李建東那800多元錢工資支撐,總是入不敷出,捉襟見肘。就是這樣一個急需要他精心呵護和著力“建設”的家,卻從沒有他“經營”的記錄,有的只是他為工作來去匆匆的身影——
他一直分管北花園村,協管胡家庵、叩家庵兩村。為修北花園的通村公路,一連幾個月基本不回家,處理一堆一堆的“亂麻頭”:村與村的矛盾、糾紛,占地、房基、搬遷、賠償等問題繁亂復雜,十分棘手。李建東每天一干就到后夜,一兩點睡不了覺,一清早又立馬起來。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李建東好不容易回家來了,剛端起飯碗,手機響了,二道溝和他聯系拉水泥修路問題。他知道工程復雜,稍一遲緩就會延誤當天的進度,于是放下碗,騎上摩托就走。那天他一直忙到凌晨1時多才算告一段落,回到鎮里時已是凌晨兩時多了。
有一年李建東在申峪村下鄉,一連半月沒“著”家,叔叔家的兒子結婚,一天打了10多次電話,直到“過事”的當天一大早他才趕回來。
今年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李建東又多了項工作,負責全鄉干部的先進性教育輔導,從集中學習,到個別指導,他一刻也沒有閑過。這樣一來,使本來就回家很少的李建東更沒有時間回家了,家里10歲的女兒一星期能跟爸爸見一面成為最大的奢望。
由于母親10多年前就去世了,孤苦伶仃的老父親,經常想和建東說說話,卻見不到兒子回來。尤其今年,多半年也沒見幾面。還是9月3日晚見了一面,4日一早又走了,父親又和往常一樣,耐心地等他回來。這回,一定要攔住他,住兩天,好好說說話。誰知一連半月多又不見蹤影。24日那天,聽說兒子回來了,迎到門口,卻是兒子的尸體,老人一下子癱軟在地上……
李建東走了,他走得十分匆忙,他的鋪蓋還在包村駐地放著,他的摩托車還在鎮里停著,他的中藥瓶子還在他辦公室的書櫥頂上“躺著”。
李建東走了,他走得十分隆重,院頭鎮全體干部、28個村兩委干部、生前的親朋好友、北溝村的群眾,都來為他送行,其場面鄉間少有:9月26日,出殯那一天,自發前來為他送行的鄉親們捧著帶露的南瓜,捧著散發著芳香的蘋果,為值得他們信賴的好朋友李建東送一程。低泣哀嚎、嗩吶縈繞,人們在陣陣悲痛聲中呼喚著李建東的名字……
市委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決定開展向李建東同志學習活動
本報訊(記者劉嫻)11月22日,市委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領導小組決定,在全市共產黨員和基層干部中開展向李建東同志學習的活動。要求各地各單位迅速掀起向李建東同志學習的熱潮,不斷把第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引向深入。
李建東同志作為黨的基層干部,忠誠于黨的事業,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扎根基層,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盡心盡力為群眾解難題,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心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樹立了一個黨的優秀基層干部的形象,他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好典型,是新時期黨的基層干部的好榜樣。
決定要求,要學習李建東同志牢記黨的宗旨,勤政為民的公仆情懷;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淡泊名利,愛崗敬業的高尚情操;克己奉公,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要把開展向李建東同志學習活動作為當前正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的一項內容。緊密結合各單位先進性教育活動實際,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以先進為楷模,牢記黨的宗旨,堅定理想信念,爭做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好黨員、好干部,用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