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搭”起自己的想象 布展首日探營
http://whb.news365.com.cn/jkw/t20051118_724888.htm
《文匯報》2005年11月18日
■文/本報記者施嘉奇 李雪林 見習記者 戴焱淼 | |
昨天上午,清華大學的博士王曉峰開始“造房子”。占地6平方米的鋼木結構房子雖然有些簡易,卻可以被隨意想象成倉儲場所、停車場,甚至是一個交通繁忙的城市。在“房子”里面,車輛變得耳聰目明,在最快的時間,選擇最近的道路到達目的地。
王曉峰是第一個到達第九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成果展覽現場的。等他開始在二樓西側搭建聰明“房子”的時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華大學、吉林大學等學校的學生們也陸續將自己的想象“搬”到這里。
此時此刻,復旦大學光華樓充溢著年輕的創意。在以后的幾天里,283所高等學府的學子們將匯聚于此,表現自己的靈感和聰慧。
20多歲,我們心里裝著中華文化:北京理工大學的學生們搬來了“圓明園”,他們要用聲光電三維修復它,告訴后人中國曾經有過的建筑輝煌。他們說,按照他們的理念,不僅可以恢復圓明園,還能還原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胡同,讓文化得以傳承?!暗任覀冄b好,歡迎大家來看我們根據宮廷畫像還原的圓明園。”學生們說。
20多歲,我們心里裝著未來:同濟大學張霽婷和伙伴黃璜想要解決高密度大中型城市空間發展的棘手問題——光照,他們的想法讓高樓里的每一扇窗戶都能曬上足夠的太陽。
20多歲,我們彼此間沒有界限:計算機可以為所有創意所用。幾乎所有的展臺上,都放著電腦,連著高速運轉的網絡。學生們不分學院,不分學科,合作在一起。光華樓里叮叮當當,傳遞著奇思妙想。張霽婷說:“同學們都各自有專長,只有合在一起,才會有新的成果?!?BR> 20多歲,我們喜歡交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于茵帶著作品《細菌視紫紅質在燃料電池中的研究應用》,她的創意為的是環保。坐了十幾個小時火車的小姑娘有點興奮:“我從來沒來過上海,渴望著和全國各地的同齡人交流?!睂W校還托運幾箱書籍,希望分發給兄弟學校的同學更多了解自己的學校。
“挑戰杯”不僅屬于創意者,還屬于所有的大學生。志愿者鄭麒昨天早上7點半就趕到展示現場,把一切相關材料擺放整齊,迎候選手。在會場,一共有100多位志愿者,他們忙前忙后為選手們做著后勤服務。
下午時分,展會現場越來越熱鬧,光華樓人聲鼎沸。裝配的、交流的、學習的、參觀的,挑戰者們做好了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