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從超女和王垠看祭孔之現實性
發布日期:2005-10-11 閱讀次數:
2005年10月9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1009/10@031431.html
文化傳統既不能興國也不能亡國,儒家文化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的道德文化資源,而且能夠與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兼容。
楊東平
“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講堂,清華博士生王垠憤而欲退學,9月28日全球首次聯合祭孔,這些已成為重大的教育和文化新聞。
我同意這一觀點:北大講堂并無貴賤高下的名分。我們習慣了“學術殿堂”只能請學術精英和“成功人士”,即便中學的講臺也沒有普通人的身影。而國外的許多大學相反,除了學術報告,廣邀社會各界人士如消防員、牙醫、推銷員等登堂講座,讓學生認識社會和了解不同職業,既是一種職業生涯教育,也傳遞社會平等的價值觀。北大之邀請“超女”,仍有顯赫的門檻和“規格”,是把她作為明星接待的。娛樂明星狂受大學生追捧的事件已發生多次,它凸顯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學校園文化與80年代不同,已轉為徹底的大眾流行文化導向。對當下最流行的“無厘頭”,有人喻為在造就無價值和方向感的“無頭蒼蠅”,語雖刻薄,但不無道理。
青年文化、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成人文化的折射;此外,則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只要看看被考試壓倒的中學生的生態,看看大學文科教育的蒼白乏味,有多少人還在閱讀,有多少人還有個人的興趣、個性和精神生活,就不難理解大眾娛樂文化之宣泄排解、制造偶像的功能對大中學生是何其重要。因而,像王垠這樣的人,你可以說他不成熟,不懂事,但他的自我決定、特立獨行,畢竟讓人感到大學生還有一點脾氣,有一點個性,而不是一味隨波逐流,也屬難能可貴了。
因此要說到祭孔。盡管很多人不以為然,但從“文革”時刨挖孔墓,到此番央視直播全球聯合祭孔,無論如何是一種社會進步。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尤其是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國家會將詆毀自己的文化傳統作為國家形象和教育文化方針。文化傳統既不能興國也不能亡國,儒家文化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的道德文化資源,而且能夠與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兼容,是一個普遍的事實。
當然,這需要對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相應的更新和轉化。也許,我們應該跳出在學理層面永無休止的“應不應該”的論爭,在共同認可的底線之上,通過編寫讀本、教材、上課之類建設性的文化實踐,具體地對傳統進行甄別、轉化和改造,去啟動和推進這一過程。例如,半個多世紀前,教育家陳鶴琴對其“活教育”目標的表達“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就圓滿地構建了學校教育中傳統與現代、中國和世界的關系。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認識外部世界的熱情和努力遠遠超過對自身傳統和文化的認識,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歐洲文明、美國歷史的了解遠甚于中國。這種情況顯然是不很正常的。對傳統的尊重和恢復,絕不是發展旅游拉動地方經濟,或者搞一些紀念活動以為標榜。真正將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信息輸入社會的日常生活,改變人的態度情感、言行舉止,最重要的,是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使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人,至少通讀過《論語》、《中庸》、《大學》等典籍。
迄今為止,在學校教育中,孔子仍然只是歷史課中一個空洞的“知識點”。這既需要更新目前語文、歷史教育的目標和內涵,也需要改革學校思想教育的模式,以“公民教育”整合目前的品德、社會、歷史等教育,形成有機的結構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大學階段,則應當按照“通識教育”的模式整合、改造目前的政治理論、思想品德教育,開設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文化》在內的廣博的課程,給學生提供專業教育之外,關于社會、歷史、道德、倫理、價值觀、文化、藝術等更為重要的知識和教養,培養具有社會關懷、文化自信和道德感的現代知識分子。受過這種教育的人,將不再是政治沖突和全球化潮流中憤怒彷徨、精神無歸的文化浪子。他可能喜愛“超女”,但不會只為“超女”所惑;他可能特立獨行,但亦明中和中庸之道,而不致忿戾乖張。
作者: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