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工】堅持是科研成功的基石——訪北理工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軟件學院院長付夢印
發布日期:2007-10-08 閱讀次數:
《中國軍工·防務周刊》2007年9月21日 第15版
本社記者 袁新立 任旼
他的科研領域是組合導航系統,行政職務卻是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和軟件學院的院長。身為教授,他能夠在足球場上和自己的學生一起盡情釋放,宣泄激情。作為院長,他可以經常登陸校園BBS,和學生們一起談天說地,并因此贏得“粉絲”無數。在他的辦公室門口,除了花草,還放著一枚大口徑炮彈。
對工作,他說“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對科研,他說“只有堅持,才能成功”。對管理,他說“該放手時就放手,管理需要信任”。
當你坐在他的面前,傾聽他的故事,相信每一個人都會被他的真誠、激情所打動。
一個炎熱的下午,本刊記者走進北理工,走近付夢印教授,感受了一段別樣的人生。
談科研——“發展,源于國家需要”
付夢印,我國著名的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專家,近年來一直從事組合導航及智能導航技術研究,承擔了“某自行炮武器系統定位定向導航系統”的研制,以及“定位導航指揮系統”、“某自走炮武器系統定位導航系統”、“某火箭炮射擊指揮系統”等多項軍貿、國家重點工程和基礎研究任務,研制的產品已出口到10多個國家,為國家贏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政治影響力,為合作企業創造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以及良好的社會效益。
采訪中,付夢印教授告訴記者:“定向導航系統的研制和裝備水平,是由我國的國力和技術決定的。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們只認識到戰略武器需要導航系統,而常規武器不需要。后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給我們帶了一些新的啟發,常規武器同樣需要具備精確打擊能力,我國的常規武器也需要裝備定向導航系統。”
在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諸多領域里,兵器行業曾經缺乏慣性導航科研能力,當然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付夢印教授談到:“在過去的許多年里,盡管缺乏應用對象,北理工一直堅持常規兵器定向導航技術研究,并進行技術積累,縱然條件艱苦,科研經費嚴重缺乏,在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帶領下,不但科研領域持續拓展,并且還培養積累了一批人才。”近幾年因為需求牽引,兵器工業目前已經有四五個單位具備開展陸軍慣性導航技術研究的能力。“這項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常規兵器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遠程火炮和火箭全部都裝備自行研制的定向導航系統,從而使我國擺脫了對高精度定向導航系統的進口依賴,具備了和世界發達國家常規武器競爭的實力。更為可喜的是,定向導航技術已經成為我國常規武器出口制勝的關鍵所在。”
在付夢印教授看來,定向導航技術的推廣應用,關鍵是要解決成本問題、精度問題以及高可靠性問題,而高可靠性問題主要是環境適應性問題。因為在戰爭中,陸軍裝備比海軍和空軍裝備所面臨的環境要惡劣得多,因此裝備可靠性的要求也更高。近幾年隨著技術發展,我國在中低精度定向導航系統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前只能安裝在遠程火箭系統、遠程火炮發射車底盤上的定向導航系統,現在基本可以裝在炮管上了,這就提高了整個系統的作戰能力和精度。
“北理工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是從慣性器件與導航技術發展起來的,是老一代科研人員奠定下的基礎,我們的特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地面導航技術,另一個是中近程武器的導航控制。”組合導航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最早是在艦船和戰略導彈系統,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到地面車輛。而國外目前已經將組合導航技術裝備到了單兵,目前我國也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談精神——“10年縮短50年的差距”
在過去的幾年里,作為組合導航領域的前沿技術,激光捷聯慣性導航系統一直為英國的馬可尼、美國的霍尼韋爾科頓、法國的沙吉姆等幾個大公司所壟斷,不過這個局面很快將被打破。目前,我國也已經研制成功了同類設備,并且在精度、功能、可靠性、穩定性、環境適應性等方面都不輸于國外同類產品。
付夢印教授自豪地說:“國外組合導航方面的研究已經進行了近50年,而我們只用了10年的時間就縮短了與國外近50年的差距。”“但是與國外相比,我們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在生產工藝設備等方面,而不是技術方面。”
過去的組合導航是幾個信息源的組合技術,未來的組合導航是多源信息融合,圖形、圖像、光學、電、磁、地理信息等多種空中、地面信息交叉在一起,信息越多,要求信息處理速度越來越快。付夢印教授指出,未來的組合導航技術,是數據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的緊密結合,涉及的學科越來越廣闊了,是一門綜合交叉性學科。因而,組合導航技術與其他領域的發展相輔相成。我國組合導航技術因為計算機技術發展較慢,操作系統支撐平臺薄弱而受到了制約,這些學科發展快了就可以支撐導航技術的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組合導航技術的應用也將越來越廣泛,將從單純的軍事領域延伸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目前國內已經啟動的智能交通技術研究,付夢印也是這個學科的帶頭人之一。智能交通主要包括六大系統,即包括車輛智能化;道路智能化,可以實時反映和預測道路車輛流量;道路信息的智能化,通過站牌可以預測車輛的出駛;交通設備的智能更替系統,等等,北理工主要研究移動平臺智能化和交通流量的預測。另外地下的勘測和管道的修補都會用到導航系統。
在立足國防和國民經濟的民用領域上,北京理工大學連續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基金和863基金的支持,在研究智能導航,加上視覺、環境識別和感知組成地面移動平臺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比如利用智能導航系統研制的自動清潔系統,目前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
談自己——“我離成功還早著呢”
對付夢印教授來說,感觸最大的是1995年他去科威特參與一項競標,這是我國導航系統首次亮相,“那次的印象是,只要有信念,只要你堅持,你就能獲得成功,一點點成功就會培育更好的成功,要善于在你的工作過程中發現你的成功點,這是培養自信心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項目組會議室的四面墻壁上,20多幅帶有武器裝備的照片,幾乎都有付夢印教授研制的產品,這些裝備出口到十幾個國家。但是付夢印教授說:“我離成功還早著呢,我韌勁十足,想做的一定要做成,從來沒想過放棄的字眼,堅持是取得成功的動力,去追求更高的東西。”談到團隊,他認為,“就像踢足球一樣,個人的價值由這個集體提供平臺來實現,對于集體來說,缺你一個人無所謂,但個人離開集體就失去了支撐平臺。”
在教學方面,付夢印教授為本科生講授《車輛定位導航技術》、《GPS衛星定位系統技術》課程,在教學中,采用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方式,教學效果顯著;為碩士生講授《濾波理論及其在導航系統中應用》、《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課程,在研究生培養中,采用定期學術講座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使學生參與到實際項目的聯調和聯試工作中,提高學生的動手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博士生講授《智能車輛技術》課程,在教學上非常重視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及教學手段的應用:提出了將“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和“交通信息與控制”學科相互融合,進行學科交叉,并進行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養手段上,采用與國外大學聯合培養的方式,以促進國際間學術交流,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
目前,北京理工大學的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共有36個在讀博士,70多個在讀碩士,作為跨專業交叉的學科,教師隊伍的層次非常好。這個團隊有1個學科6個研究方向,是在近10年的穩定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團結、互助、有戰斗力的團隊,大家共同奮斗、資源共享,各研究方向取得的學術成果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在今年的國家重點學科評選中,北理工導航制導與控制學科以一票之差而落選,這成了學科點的一大遺憾。付夢印教授希望用4~5年努力,一定要使該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
付夢印,不停地穿梭于管理和科研崗位,仍保留著旺盛的工作熱情。
分享到: